朱光亚: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0日

  1993年秋,朱光亚在中国核试验基地永久沾染区留影

  1946年9月2日,22岁的朱光亚被导师、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作为“种子计划”成员之一前往美国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一同被选中的还有李政道、孙本旺等后来著名的科学家。

  历经13天的海上航行,“种子计划”成员终于到达美国。然而,他们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绝无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寻出路。

  朱光亚选择到吴大猷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回国后,朱光亚将一生献给了中国核物理事业,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公认为中国科技的“众帅之帅”。

  2024年12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的百岁诞辰。

  “祖国需要我们!”

  “种子计划”失败后的几十年,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当初派出去学做原子弹的几位,“只有光亚是派对了,他回国来是做原子弹了。选我是选错了,我没有学做原子弹,仅在纯物理的领域中工作。其他几位也都没有去做原子弹”。

  在密执安大学,朱光亚非常勤奋努力,仅用3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那时他只有25岁。由于成绩优异,朱光亚在中国留学生中很有声望,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留美中国学生中西部地区科协分会的会长等职务。

  当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朱光亚怀着满腔热血组织爱国宣讲。1949年底,朱光亚牵头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他饱含深情地呼吁各学科的学生回国“创业”:“学工的回去参加炼钢,筑路,架桥梁修河道的工作罢!”“学农的,回去建设中国的新农村罢!……”“学自然科学的回去吧!……祖国需要我们!”

  1950年2月底,朱光亚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回国仅一年有余,朱光亚就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详尽地介绍了世界原子能科学发展脉络,揭开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原理和其威力背后的秘密。

  从“打老虎”到圆梦罗布泊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与中朝两国在朝鲜板门店展开停战谈判。正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朱光亚被选派为随行翻译前往谈判现场。他告别夫人许慧君:“到东北打老虎去!”

  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和儿媳顾小英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书中讲述了朱光亚在板门店谈判现场的经历:美国仗着拥有核武器在谈判桌上肆无忌惮地耍威风,在停战谈判中百般刁难。会场上,双方常常一言不发,静坐一两个小时后宣布下一次会议时间就散会了。朱光亚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吸烟和吐烟圈。

  这场谈判几乎重塑了朱光亚的性格。他一改读书时的积极活跃,变得沉默寡言,也练就了不轻易表态和不草率下结论,但一发表观点便能抓住要害的能力。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几个月后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作为团队领导者,朱光亚低调内敛,不显山露水。这位新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众帅之帅”,主持编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件”,分别是《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并牵头制定中国氢弹研制的两个步骤。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朱光亚顾大局,更不忘小节,事无巨细掌握着试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小到试验产品运输过程中哪一路段需要空运、空运要注意哪些问题、翻越天山时有什么注意事项等,他都心中有数。

  1964年10月16日,当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欢呼声瞬间响彻苍茫的戈壁滩。“光亚副院长哪里去了?光亚呢?”激动过后,核武器研究院首任院长李觉发现朱光亚并不在场。原来,司机走错路线,带着朱光亚等人在沙漠一路狂奔,还没赶到山头的观测站,就听到一声巨响。回头看到升腾的蘑菇云,朱光亚红了眼眶。那一晚,内敛的朱光亚一反常态,和同事们、战友们开怀痛饮,酩酊大醉,这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喝醉。

  低调内敛,但直戳要害

  1965年初,杜祥琬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工作,开始在朱光亚领导下从事各项工作。在杜祥琬记忆里,朱光亚不苟言笑,说出的话总能直戳要害。

  上世纪80年代,杜祥琬担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这对于杜祥琬来说是一个挑战。“国家搞激光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杜祥琬邀请朱光亚“讲一课”。

  那次会议上,朱光亚只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阿喀琉斯之踵”。讲完故事,朱光亚就离开了会场,留下陷入沉思的杜祥琬等与会者。很快,杜祥琬就明白了:“强敌也有薄弱环节。我想朱光亚想要告诉我们,国家让我们搞激光,要先弄清楚我们的对手是谁?他们的薄弱环节又是什么?这就是发展战略。”在朱光亚的启发下,杜祥琬等人完成了激光研究发展报告并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曾经,朱明远认为父亲不爱说话。后来,他了解到,音乐曾是朱光亚最“奢侈”的放松方式。在密执安大学,他更是学生中的“积极活跃分子”,指挥过校合唱团,与同学草坪聚会、唱歌……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

  2011年,朱光亚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代父亲领取奖杯时,朱明远感慨道:“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以纯洁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父亲一生不断默默地为我们送出的礼物。”这份礼物,正是朱光亚“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的精神。     (摘自202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报》 韩扬眉 赵宇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