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体育教师永不消逝的口令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0日

  “兄弟们,集合!苦不苦?苦!累不累?累!怕不怕?不怕!兄弟一声吼,一生一世一起走!”

  2024年12月27日,安徽省阜阳市殡仪馆门口,阜阳市第五中学体育教师袁宁送别仪式上,学生们含泪立正,挺着身姿,齐刷刷喊起了袁老师指导体育训练时编的口令。口令结束,又是3遍“袁哥一路走好”的呼喊,久久在寒风中回荡……

  2024年12月25日晚,41岁的袁宁因病逝世。让其家人没想到的是,26日凌晨起,他的400多名学生从全国各地陆续赶来,最远的来自海南、新疆。有人帮忙料理后事、安慰亲属,有人将袁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10余篇文字整理打印……

  12月31日,记者在阜阳市第五中学采访时,不少师生表示,袁老师并没有获得过太多耀眼的荣誉,但他爱生如子。“作为体育老师,我不能教孩子文化课知识,我可以从思想着手,让孩子们成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我首先要捡起每一片纸屑;教育学生要阳光自信,我首先要做一个勇敢坚毅的人。”袁宁生前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006年,袁宁来到阜阳市第五中学工作,当年,学校组建体育训练队,他执掌教鞭。此后,他还担任过两届班主任。

  担任2018级班主任期间,袁宁注意到有抑郁倾向的女生张红(化名),他对其他人说:“不要给这个孩子贴标签。”他一有机会就找张红聊天,带她到操场锻炼。张红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得知袁老师去世的消息,正在温州一所高校读研的她和父母赶来送别。

  同事吴亮回忆,袁宁的主题班会也独具特色。除了励志教育,他还会带来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如何正确认识早恋、如何应对挫折、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等,都能成为主题。

  学生刘艳(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剧烈运动,且性格内向。为了让她有体育课的参与感,每次袁宁都会准备一张桌子、一个板凳,让她坐着记录同学们的成绩。他还鼓励刘艳参加演讲、主持活动,并让她和张红“结对”互助。7年过去了,她们仍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屈付祥是袁宁在体育队的教练“拍档”,在他看来,对方从不将困难和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即使在和病魔抗争时,袁宁也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生命最后一刻,看到前来探望的屈付祥,他双手向外伸了一下。屈付祥从袁宁的眼神中读出讯息:“我还行,我还有力量。”

  校长张大志记得,一年半前,得知袁宁查出肝癌后,学校一直劝他多休息,但“执拗”的袁宁坚持上课和带队训练。生命中最后一个月,即使身背便携式制氧机,他还坚持来操场观看学生训练。他对张大志说:“我是真舍不得学校和学生,想再看一看这些孩子们。”

  2018级学生许可目前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大四,知道袁老师生病后,她时常发来信息询问病情。许可的母亲韩玲坚信,在袁老师的教育下,孩子或许不是最出类拔萃的人,但一定是有情有义的人。“未来,她会秉承袁老师的遗志,做一名好老师。”

  体育老师的“口令”代代相传

  2014年,卞宝龙上大二,在袁宁的支持下,寒假期间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支教,和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当年8月,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卞宝龙连夜坐火车前往震中参与救灾。救灾前线,卞宝龙心中想到了田径队当年的口令:“苦不苦?累不累?怕不怕?”“但当时我谁也不怕,袁老师说过,要做一个侠肝义胆有大爱的人!”卞宝龙回忆。

  2015年,卞宝龙再次回旧地支教。那次支教结束回阜阳时,袁宁特意来火车站为其接风。也就是那个晚上,卞宝龙立志要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如今,已经在阜阳市成效中学任教的卞宝龙逐渐意识到,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每次训练要喊口令一样,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改变。”

  卞宝龙依然沿用“口令教学”,当每节课开始,班长喊“起立”后 ,学生们不喊“老师好”,而是大喊“钢铁十班,百炼成钢”。

  有的学生不理解练体育为什么要喊口令,体育教师牛志龙说:“袁老师是学校体育教研组长,我们交流过,这能为学生树立自信,也起到减压作用。”

  2015级学生李赟森上高中时性格叛逆,是袁宁带他进入学校运动队接触集体训练,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团队合作非常重要”的道理。大学毕业后,李赟森入职阜阳市消防救援支队黄庄路特勤站,每次突发火情出警时,他总会默念袁老师教过的一句口令:“永远相信你背后的队友。”

  (摘自1月3日《中国青年报》 王海涵 王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