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进步青年来到延安,投身抗战事业。他们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给革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上有“一股骄傲之气”,存在“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说他坏”“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的情况。这反映的是如何看待功劳的问题。
1945年5月9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说:功劳里面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绝对“不可以把次序倒转一下”。
人民为什么是第一呢?陈云阐释了其中的原因:
道理是很清楚的。哪一条英雄好汉要是这样想:“如果我不干革命的话,老百姓一世也不能翻身。如果我不出来的话,老百姓不得了,中国共产党不得了。”我看是错的。这条英雄好汉,死了以后,革命是不是停顿呢?老百姓是不是不革命呢?老百姓还是要革命的,党还是要继续前进的。可见头一条不是英雄好汉,而是人民。
为什么第二是党呢?陈云通过大量举例,证明了“党的力量是伟大的”,老百姓拥护共产党,“这不是个人力量,这是党的力量,党的影响”。所以,“头一条是人民,第二条是党,第三才是个人”。
1949年6月10日,陈云收到了陆恺悌的一封信。陆恺悌当时是上海青浦县小蒸镇的一名医生,其父是陈云的老战友陆铨。陆铨1928年1月曾参加陈云领导的青浦小蒸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陆铨全家逃到上海,陈云时常去陆铨家中议事。1949年6月19日,陈云在给他的回信中说:
我以父兄的责任,还要叮嘱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这一段信上所说的抄给霓云(即廖霓云,陈云的表弟——引者注)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云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这是决不允许的,你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决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想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要记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国老百姓,只有他们反对反动派,拥护解放军,解放军才能顺利地解放全中国。你们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丝毫不得有违法行为。我第一次与你通信,就写了这一篇,似乎不客气,但我深觉我有责任告诫你们。
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自居,陈云这样要求别人,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1950年10月,任弼时逝世后,陈云递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地位虽然更高了,但是不以革命的功臣自居的信念却更坚定了。他多次要求相关部门在待遇上、宣传上不能把他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苏联政府要给五大书记每人赠送一辆轿车,陈云坚持把自己的那辆车退回。党的八大之后,“红旗飘飘”丛书要给每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都登一个小传,陈云始终不同意登他的传。
1982年4月,在编辑《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年)时,陈云特意通过秘书转告编辑组,在文稿选编的《后记》中要说明,他当年在中财委主持工作期间,几乎所有的决定,特别是重大决策,除了他作了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外,都是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另外,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或者是经过党中央批准的。大家在阅读这卷文稿时,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绝不要把功劳记在一个人的账上。
同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致信陈云办公室,请示恢复陈云旧居问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一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陈云是唯一亲笔回忆在遵义会议上“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参会者,会后还积极向共产国际宣传这次会议精神。出于铭记他对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考虑,遵义会议纪念馆故有此提议。
1982年9月30日,陈云通过秘书答复遵义会议纪念馆,提出几点指示:
(一)我没有在遵义会议会址住过,刘伯承也没有住过,我们那时开完会都回到遵义警备司令部去住。
(二)不要恢复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那个地方现在做什么用就继续做什么用。如果恢复这个旧址,那是很错误的。我要给遵义党委写信,表明我的这个意见。
(三)只要在遵义会议会址的说明词中写上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我住在什么地方,现在那里在做什么用,这就足够了,不必再搞什么纪念室,我历来不赞成搞这种东西。以前有人提出要把我老家的房子搞成纪念馆保留起来,我就没有同意,今后也不能搞。
由于陈云的拒绝,恢复旧居一事只好作罢。
这样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伟人,却一生恪守“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信条,一生坚持自我革命,为世人树立了崇高的风范。 (摘自《党史博采》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