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曾借美媒树立“正面形象”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美国《生活》杂志2009年公开了希特勒御用摄影师胡戈·耶格拍摄的希特勒照片

  希特勒厌恶那些意欲引领魏玛共和国舆论的权威大报。《柏林日报》和《法兰克福报》起初对他这个地方政治人物和他的种族主义叫嚣都不感兴趣。希特勒主要接受美国人和英国人的采访:在已知他接受的100多场采访中,约60次是与英美记者对谈。原因有二,首先,直到1933年,为充实纳粹党的经费,希特勒经常向采访自己的记者收费——而美元当时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其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顾问们,尤其是曾在哈佛大学求学的恩斯特,都非常希望向世人传达德国及其元首希特勒的正面形象。

  而这也是因为,他们希望美国不要再插手欧洲事务。1940年6月15日,在法国战役胜利结束前夕,希特勒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强调:“美国的事该由美国人管,欧洲的事该由欧洲人管!”希特勒认为美国报业是由“世界犹太人”控制的,所以根本不信任美国报纸。因此,希特勒或其助手在选择美国记者时,专挑那些德国移民的后代或名字听起来有德国味儿的人。

  最迟自1930年代起,希特勒在接受采访前都会与纳粹党负责外宣的部门一起准备,访谈录也会在事后被润色。而在1933年之前,记者们在采访希特勒时仍可能提出批判性问题。即便如此,希特勒仍会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不给采访者多少说话的机会。

  西格丽德·莉莲·舒尔茨被认为是纳粹德国消息最灵通的美国记者。舒尔茨本应是采访元首的合适记者,不过,新闻历史学家卢茨·哈赫迈斯特没有找到她采访过希特勒的具体证据。

  1941年,舒尔茨在英国飞机轰炸柏林时受伤,于是离开德国。她带回家的还有纳粹二号人物戈林给她的荣誉称号“芝加哥之龙”。这可不是褒奖。因为当时芝加哥在德国人心目中是美国的黑帮之城。之所以被如此称呼,是因为舒尔茨在一次新闻午餐会上曾直接指责戈林用虚假信息陷害自己不喜欢的记者。

  对希特勒最严重的误判往往出自那些自诩从“现实政治”角度冷静看待这个独裁者的记者们。一个例子是美国外交官约翰·卡德希。他希望美国不要参战,在1941年6月的《生活》期刊上发表了他与希特勒的谈话,由此沦为希特勒威胁美国和粉饰德国实力言论的传声筒。     (摘自2024年12月23日《参考消息》 [德]马蒂亚斯·海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