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9月,时任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的苏雪林(见图)应聘到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在客寓新加坡的大约一年里,她与同在南洋大学教授历史学的陈致平及夫人袁行恕往来甚密。
1940年,苏雪林在抗战大后方成都与陈致平夫妇结识。那时陈致平夫妇的女儿还不叫“琼瑶”,乳名唤作凤凰,仅仅两岁“始扶床”。在新加坡,苏雪林与来此省亲的琼瑶见了面。这时的琼瑶已是走红的言情小说家。相谈之间,琼瑶对苏雪林这位老作家十分钦佩,将自己的一些小说赠给她。
苏雪林其实前几年在台湾时就已经开始关注琼瑶和她的一些小说,也关注过一些评论。借这次见面的契机,苏雪林集中阅读了琼瑶出版的一批作品。她越读越有兴味,越读越钦佩琼瑶的创作才华。她写了一篇约5000字的评论文章《永远莫放下你这支笔——致琼瑶》:
我不知道琼瑶女士足称天才与否,可是她的崛起只是这几年间的事,真有点像彗星的突然光临,狂飙的飒然而至!论年龄,她今年不过二十几岁,论学历,她尚未获得大学文凭,论人生经验,也还不出家庭与学校的范围,但她却有特殊的禀赋,小小脑袋装满了奇思幻想,上帝又特别赐给她一支彩笔,居然能在短短数年内,连续发表了《窗外》《烟雨濛濛》《六个梦》《几度夕阳红》《菟丝花》五个长篇小说;《幸运草》《潮声》几个短篇小说,都三四百万言。
当她这些小说在报章杂志逐日刊载之际,大家发疯般抢着阅读;印成了单行本,几个月内便达七八版,至十余版。电台争以琼瑶小说作为广播的资料,电影界竟以琼瑶作品作为制片的题材。新文学自五四运动后直到于今,没有一位作者像琼瑶这般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有感于当时台湾文坛一些人对琼瑶的攻击、诋毁与排斥,苏雪林以惜才怜才之情,又赋诗两首《寄琼瑶女士》,发表于1965年9月2日的台湾《中华日报》副刊上。诗前小序云:
岁初,琼瑶省亲来此邦,余始得遍读其著作,叹为一代奇才。乃忽闻有妄人故加訾毁,心甚不平,赋此二诗慰之。 (摘自2024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夏明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