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中的红蜻蜓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宗 容·

  “晚霞中的红蜻蜓呵,你在哪里?童年时代遇到你啊,那是哪一天?提起小篮来到山上,桑树绿如阴,采到桑果放进小篮,难道是梦影?15岁的小姐姐,嫁到远方,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音信也渺茫。晚霞中的红蜻蜓呀,你在哪里?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听到日本民谣《红蜻蜓》,我想起自己少年时的趣事。

  那年夏天,我随父亲去了武夷山。薰风吹过竹林,竹叶在风中摇曳,中午时分,孩子们结伴玩耍,提着小篮走进山中的树林。桑叶青青,潭边花红草绿,蝴蝶曼舞,蜻蜓盈飞,甲壳虫在匍匐,蚂蚱儿在蹦跳。潭里粉花碧叶,红蜻蜓停在荷叶上,通体樱桃红,双翼薄如赤纱,亮眼迷人。我们追逐着,叫着,笑着,度过了欢乐的时光。那个夏季后,我离开了武夷山。

  想起红蜻蜓,不仅因为少时记忆,也不仅因为《红蜻蜓》这首歌,还因为年轻时在大学里学日语,老师的一句关于“蜻蜓”的语法例句,让我终生受益。那日,老师讲授日语语法:“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属于黏着语系,依靠各种助词黏着词汇,形成语句,表现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等。日语表现地点、场所这类状语的助词,有に(ni)、で(de)、を(o),如何区分这三个助词的不同用处呢?”老师停顿了一下,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让我终生难忘、我认为是最经典的例句:“淘米人前,三两只蜻蜓。”

  这三两只蜻蜓,是静停在淘米人前呢,还是在淘米人的面前飞来飞去,或是从淘米人前一飞而过呢?中文例句中没有出现动词,因此看不出情景,给读者带来了宽泛的想象空间。但在日语例句中,这句话根据助词可判断出三种不同情景,会产生三种不同意境的画面。

  由此我懂得了翻译的奥妙:翻译不能见词生意,只有搞清原话的真实含义(包括语境背景),才能准确无误地翻译。翻译也不能死译、硬译,如果原文就是要体现那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意境,日语翻译完全可以采用诗意的翻译手法,给予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

  大学老师关于“蜻蜓”的这一例句,深深刻进了我的脑子。拜蜻蜓启蒙赐教,由此举一反三,像“大树上,三两只鸟儿”“飞机在跑道上”之类的句子,都能准确且适度地翻译出来。

  直到10年后、20年后,在为我的学生上课讲授日语语法时,我都无一例外地举例“淘米人前,三两只蜻蜓”,说明日语场所助词的用法和区别。课堂上学生开玩笑故意问:“什么颜色的蜻蜓?是红的,还是绿的?”明知生活中红蜻蜓罕见,绿蜻蜓常见,但我就是千篇一律地回答:“红蜻蜓!”当下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不知在它们深度“自学习”的过程中,有无碰到“淘米人前,三两只蜻蜓”的例句?它们又能否明白“蜻蜓知夏”的意境呢?

  年少时见过的红蜻蜓,在水边,在荷叶上。由于《红蜻蜓》这首歌,我常常举目望向空中,在晚霞中寻找红蜻蜓。人们都说飞机是科学家通过“仿生学”发明制造的,最初受到大鸟、蝴蝶的启发。可是我望着空中的晚霞,固执地认为:飞机的发明者最初也受到蜻蜓的“仿生学”启发,因为原始的那种双排翼滑翔机,多么像蜻蜓,尤其涂着红漆,红色滑翔机飞越绿野,多像夏日里飞舞的红蜻蜓。    (摘自2024年12月19日《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