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展示橱窗的朋友圈
行云是一所重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一新生。前段时间,赶在日本签证过期前,她和同学翘课去东京玩了几天,正好赶上东京六本木的冬日亮灯,她拍了很多照片。由于翘课去玩,这些照片显然不适合在当时发朋友圈。不过,行云在微信草稿箱中保存了东京的定位,计划到圣诞节那天再发,这也让她在无意中赶上了“预制朋友圈”的时髦。
所谓“预制朋友圈”,是指提前编辑好准备在朋友圈推送的素材,然后精心挑选在某个时间节点发送。许多人听说这一新词,是在今年国庆前,小红书、抖音上的一些美妆博主将其爆炒为热搜话题之后。当时,一位网名叫陈滢的美妆博主挑战在6个小时内,在长沙不同地方,拍摄1536张不同造型的照片,提前编辑好国庆一周的朋友圈内容,由此引发热议。
行云注意到一位大三学妹林婧言的朋友圈非常精致,经常用拼得很好看的九宫格图片,呈现着充实精彩的日常生活。师妹告诉她,朋友圈的精致化,与自己入学后的焦虑有关:“我希望通过朋友圈的印象管理,选择那些特别有成就感或幸福感的事情发送,呈现出自己努力充实、热爱生活的感觉,这样做压力会小一点,感觉也比较合群。”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曾专门研究过微信朋友圈照片,她说:“打造人格面具这件事一直都有,只不过在今天变成了人设。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打造人设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社交媒体,在你的朋友圈展现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营造各种各样的社交关系,让你觉得有价值的人喜欢你,这些都挺重要的。”
为人设,“服美役”
从11月份起,上海的一些街巷便陆续有了圣诞节的气氛。研究生毕业后,妮可来到上海工作,平时喜欢发朋友圈的她,也开始去小红书上刷有关圣诞节打卡拍照路线的帖子。“我本来打算快到圣诞节再去拍,又担心人多,所以提前拍了,攒到圣诞当天再发。”妮可说。
为何要在圣诞当天,在朋友圈推送一组提前精心拍摄的照片?“这样就显得我在好好过节。”妮可告诉我,她喜欢过节,“因为节日跟平时很无聊的日子不一样。过节,就可以用一些借口做一些节日限定的事情……我们这些小女孩喜欢在朋友圈发漂亮照片,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打扮得那么精致,平时上班都是灰头土脸的,偶尔那么几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发到朋友圈,大家都来夸你,就会觉得很快乐。有一个词叫‘服美役’,为了美我们必须要牺牲。”
幼儿园教师王茗,除了预制圣诞照片,她还预制拍摄自己的生日照片。早在两年前,过25岁生日时,她就为自己提前拍摄过朋友圈的生日照片。看起来,指向仪式感的预制朋友圈不再在乎朋友圈的即时性,在乎剪辑出一个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
只是,预制朋友圈的强设定似乎又很快将你拉入另一种秩序,正如秦兰珺所分析的那样:“一面逃离,一面陷入,看起来是跳出了一种秩序,很快又被另外一种秩序捕获。”
享受预制人生
小方今年25岁,她的家人大多在石油行业工作,她在大学读的石油相关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到成都一家石油国企上班。与其他人相比,小方简直是在享受预制人生。她不光预制生日照,就连订婚、结婚、孕照,小孩满月照,也全部预制,并算好时间发朋友圈。
人们不难理解一个人具有丰富广泛的爱好或多重复杂的人格,只是,为何如此热衷于在朋友圈预制如此多的不同人设?小方说,自己一直有很多奇思妙想,12岁时便在父母陪同下,装成18岁在起点中文网签约写作玄幻小说,后来因为高中升学才停止。对现在的自己,小方坦言:“可能因为我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不想固定在某件工作上一直做同一件事情。我就想,为什么不能尝试以不同的身份生活,体验不同的人生?”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52期 艾江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