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哪吒又回来了。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1》)以逾50亿元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它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哪吒,也让一位“半路出家”的导演走进了大众视野。饺子(见图)本名杨宇,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他,因热爱动画毅然转行,从医学生变成了“动画狂人”。他的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耗费三年打磨;凭《哪吒1》大火之后,又带着团队闭关五年死磕续作。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正是饺子口中“没有捷径,只有死磕”的注脚。
一群“耐磨”的人
《哪吒2》定档时,饺子在微博上转发了相关消息,并配了一个哪吒“局促”的表情。有网友调侃:“‘失踪人口’终于回归了!”对此,饺子笑称:“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爱干的事儿,我觉得我就适合闷起头来做事儿,这个状态也是我最享受的。”
生活中的饺子低调而内敛,他坦言自己是有点“社恐”的,记者在专业图片社搜索他的新闻照片时也发现,有关饺子的新闻照片,2020年到2024年是空白的。
和五年前一样,电影上映前,饺子依然忐忑,他说:“因为第一部如果失败了,可能团队都活不下去。第二部是因为观众的期望值已经拉得非常高了。”
尽管如此,饺子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形容自己的团队是一群“耐磨”的人:“我们公司(可可豆)的同伴们都非常热爱动画事业,虽然大家很辛苦,但都挺能扛的。
《哪吒2》制作周期长达五年,饺子直言,从全球范围来看,制作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时间都不短。“好东西只能慢慢磨。”
说起这五年来的工作状态,饺子说,“我们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每天导演不断传达、阐述自己的想法,团队接收到了后进行磨合实验,做出来了后,导演又反馈,反复打磨,非常磨人。”
三年“死磕”一个镜头
事实上,《哪吒1》的制作就已历经多年打磨,剧本创作耗时两年,制作周期长达三年,哪吒的形象历经100多个版本的迭代,60多家制作公司、1600人的团队共同参与。此次《哪吒2》的制作团队规模更是扩大至4000多人,核心工作均由国内团队承担。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角色的表情都通过无数控制器细致微调,力求完美。这种调试可能需要五六次,甚至几十次才能过关,有时候还会走到死胡同,需要重新寻找方向。
《哪吒2》电影中有很多壮阔的场面,需要非常宏大的视效制作,这都需要耗费创作团队的大量时间。饺子透露,有的镜头制作甚至贯穿整个周期:“三年多一直在做一个镜头,最后拿出来的不一定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但已经是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
饺子坦言,影片中耗时超过三年的镜头不在少数,尤其是最后的大决战中的几个重量级镜头,例如剔骨削肉场景,既要震撼观众又不能血腥,还得兼具凄美感,最初想用特效解决但失败了,只能靠动画师人工手调;天元鼎端龙宫的场景,直径3-4公里的鼎壁上无数骷髅头,要兼具规则性、随机性和动态表情动画,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磨合才最终成型。
与哪吒的相似之处
《哪吒1》上映时,饺子曾特别感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如果没有‘大圣’,就不会有‘哪吒’。”他表示,《大圣归来》让自己坚定了信念,“只要和观众‘以真心换真心’,观众们是愿意看好的作品的,甚至会更加宽容。”
随着《哪吒2》定档,有网友表示,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落在了“魔童”哪吒头上,对此,饺子表示,“这几年确实涌现出更多优秀国产动画。但不能说靠一个项目或者某个人就能把整个动画行业带起来,这是需要所有人努力才能实现的结果。”
从《打,打个大西瓜》到《哪吒2》,饺子的动画人生是用时间“磨”出来的。他坦言,自己性格中确实有哪吒叛逆的一面:“比如我考上医科院校却从事动画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我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被外界左右。”
饺子表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的戏剧人物追求典型,性格更极端、戏剧化,这些人物是提纯后的性格,比生活中简单,人的个性复杂,他只是提取并夸大了自身性格中的部分元素。
接下来,《哪吒3》还会让观众再等五年吗?饺子表示,从来不会不划时间节点,他也没想到《哪吒2》会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本以为三到四年能做得完,“但后来我们还是觉得宁缺毋滥,宁愿做到自己最满意,而不是很快地制作出来,因为我们从事动画事业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要赚快钱。”
(摘自1月29日 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