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澜不惊40年
隆兴和议(1164年议定,1165年生效)达成后,宋对金称侄,年输岁币银绢二十万两匹,宋金两朝由此进入了40年和平期。40年间,宋金双方往来使节不断。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受命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当年六月,范成大启程出京,八月渡淮。出使归来,范成大作《揽辔录》,记录行程见闻甚详。陆游(见左图)曾作《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18年后的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杨万里(见右图)受命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次年正月,又作为送伴金国贺正旦使,往来淮河一线。当年的淮河是宋金双方的界河,中流以北即是金国国境,两岸人民咫尺天涯,行舟不能越界,只有河水波痕交叠,飞鸟自在来往,无人管束。有感于此,杨万里作《初入淮河四绝句》。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都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其中陆游生于1125年,范成大生于1126年,杨万里生于1127年。三人年龄接近,都是一时才俊,彼此关系也非常亲密,他们交流作诗心得,互赠诗集,互作序跋,以诗唱酬更不在话下。淳熙二年至四年(1175-1177),范成大在成都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陆游为制置使司参议官,两人在成都共事三年,“以文字交,不拘礼法”,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绍熙四年(1193)范成大去世,陆游痛失老友,作《梦范参政》诗哭之:
平生故人端有几,长号顿足泪迸血!
韩侂胄运作北伐
绍熙五年(1194),宋光宗赵惇因病不能视朝,宗室大臣赵汝愚、外戚韩侂胄拥太子赵扩即位,从此,南宋政治进入了韩侂胄弄权、专权的时代。庆元四年(1198),韩侂胄拜少傅,封豫国公,次年迁少师,封平原郡王,再次年,进太傅,嘉泰三年(1203),拜太师。韩侂胄权倾一朝,为所欲为,“群小阿附,势焰熏灼。侂胄凡所欲为,宰执惕息不敢为异,(陈)自强至印空名敕札授之,惟所欲用,三省不预知也”。
大权在握,韩侂胄雄心勃勃,想大干一场,立万世功业。天下最大的功业莫过于“恢复中原”,韩侂胄决定发动针对金朝的北伐战争。嘉泰四年(1204),在韩侂胄的建议下,南宋追封此前已经平反昭雪的岳飞为鄂王,开禧二年(1206)又削去秦桧所封王爵,改谥“谬丑”,以此来为北伐造势。开禧二年,史称“开禧北伐”的战争爆发了,在韩侂胄的总运作下,宋军发动进攻,隆兴和议达成40年后,宋金两朝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
十多年来,韩侂胄弄权夺权,也树立了大批政敌,这些政敌当然也反对韩侂胄挑起的这场战争,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朱熹。朱熹仅比杨万里小三岁,但在仕途上曾得到杨万里的推荐,两人反对韩侂胄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不过,对韩侂胄主持发起的北伐战争,晚年的陆游却曾非常期待。战争爆发的这年,陆游已是80岁(虚岁)高龄,他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虽远离朝廷,但无时无刻不关心天下大事。嘉泰四年(1204),时任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的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意识到这一定和准备打仗的时局有关,因此作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相送。
一天风雨大作,陆游困居家中,但听传闻,好消息不断传来,说是四川的粮船已经抵达前线,宋军粮草充足,后勤无忧,旗开得胜,已传檄下百城。陆游非常激动,希望自己晚死片刻,能等到宋军大获全胜的那一天,因此作《五月二十一日风雨大作》一诗:
老民愿忍须臾死,传檄方闻下百城。
“恢复不量力尔”
可是,宋军的军事行动很快遭到金军的强烈反击,在唐州、城固、宿州一线,宋军先后大败,金军乘胜追击,大举渡过淮河,攻入了宋朝的地盘。
此时的韩侂胄如梦初醒,赶紧派人与金人谈判求和。战局有利的金人,在谈判桌上开出了高价:一是索要40多年前欠纳的岁币,二是将金军所到之处划归金朝管辖,三是索赔军费银数千万两,四是抓捕惩办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韩侂胄当然不能接受,于是他“复锐意用兵”,决心将战争打下去。韩侂胄一意孤行,宋朝内部朝野异议不断,事实上也面临着许多具体的困难,史书所谓:
自兵兴以来,蜀口、汉、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胜计,公私之力大屈,而侂胄意犹未已,中外忧惧。
既然金人要求惩办首恶,韩侂胄就成了结束战争的关键,政敌们开始谋划除掉他,在这些人的积极活动下,宋宁宗赵扩决定抛弃韩侂胄,他发出密诏,韩侂胄被刺杀身亡。次年,“金人求函侂胄首”,朝廷派人斫开了棺木,取其首级函送金国。对于韩侂胄发动的开禧北伐,宋宁宗曾有评论说:
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杨陆各自意难平
韩侂胄曾欲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自己造势,因私家园林南园建成,他曾请杨万里为之作记,试图以此笼络。杨万里答复“官可弃,记不可作也”。杨万里拒绝与韩侂胄合作,“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眼看韩侂胄专权横行日甚一日,杨万里忧愤不已,怏怏成疾。家人怕他过分担忧损害健康,因此尽量为他屏蔽来自朝廷的消息。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天,杨万里的一位侄子来家,一进门就说起了战争爆发的事情,杨万里大惊,“恸哭失声”,他命人拿来纸笔,写下: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与杨万里不同,晚年的陆游曾一度将恢复的希望寄托在韩侂胄的身上,为表示支持,他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因此被舆论批评,“见讥清议”。朱熹曾评论陆游“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朱熹的这句话被写进了《宋史》陆游的传记中,于是,陆游的“晚节”问题,800年来不时被人提及。
其实,陆游哪里是在支持韩侂胄,他只是在支持他一生梦寐以求的恢复事业而已。1210年陆游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他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摘自1月19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