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裁和珅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04日 ·卜 键·

  列名四库全书总裁、副总裁者甚多,每一个都经过乾隆帝的仔细斟量,各有分工。而自开馆以后约7年,于敏中统揽编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掌领推动者。他的病逝,使四库馆失去了一个“常务”主持人,也使弘历身边缺失了一个得力助手,由谁来接替?弘历想到的是和珅(见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十一日,于敏中辞世的第四天,有旨命和珅、曹文埴同办《辽史》和《元史》。和珅在两年前已领有《大清一统志》《明纪纲目》《通鉴辑览》《热河志》四项,此时乾隆又给他加担子。历来编撰史书责在翰林,和珅仅读过咸安宫官学,能干得了这个活儿吗?不怕,皇上早为之妥善谋划,分派的项目都另有行家里手同办,此二史的合作者曹文埴为庚辰科传胪(二甲第一名),南书房翰林,其他各书的同办如梁国治、彭元瑞更属一时大名家。

  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举行第五次南巡,和珅以军机大臣随扈。半月后行至山东灵岩寺行宫,因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贿案发,即命和珅与刑部右侍郎喀宁阿带领几名精干司员,驰驿前往查办。这是一桩著名的官场大案,倒不在于李侍尧贪污多少(仅几万两银子,比起和珅后来被查明的数字少太多),而在于查案的和被查的都是乾隆宠臣,在于新崛起的年轻宠臣领衔查办资深宠臣。有研究者说和珅为此案的始作俑者,证据不足,而其不负委托,举措凌厉缜密,使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将复杂案情调查得清清爽爽,则是事实。

  经此一事,弘历对和珅的倚任更增:当年三月,尚在办案过程中,即擢升他为户部尚书;五月回京复命,再命兼任镶蓝旗满洲都统。都统作为满洲八旗的一旗主官,地位显赫。而几天后,皇上将和珅长子指为爱女十公主的额驸,赐名丰绅殷德,那份亲近尊荣,又非一般的皇亲国戚可比。六月,和珅再加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参与掌领侍卫亲军,职在正一品。到了十月间,和珅又出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此时的和珅刚满30岁,已可谓位极人臣。四库编纂事务当然有对学识的要求,而关键在于能快速领会皇上的意图,随时贯彻落实,和珅自属胜任愉快。

  编纂这样一部旷世巨典,会遇到各种意想难及的问题,如接下来出现的《青霞集》“空格”之事,就有些复杂。该书作者为明嘉靖间忠烈之士沈炼,进士出身,任锦衣卫经历时毅然上疏弹劾权相严嵩,被抄家流放,复遭构陷在蔚州弃市,天下冤之。沈炼死后,所有著述皆被官方焚毁,严禁藏匿副本,据传此集乃其子沈襄“所口诵而心记者”。当时距后金崛起尚早,集中仅存在一些对边境部族的非议贬低,入清后书商唯恐犯忌,便将一些敏感词汇作了空格处理。乾隆帝曾多次称扬沈炼的气节风骨,认为不必删节,命将空格处酌加填补(注:非一律照原文填补)。有了皇上的肯定,《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炼之事迹,彰彰史册,日月争光”,“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

  和珅当然是一个马屁精,但在聪察敏锐的弘历跟前,光靠溜须拍马又岂能长久。此人首先是天分极高,曾苦读圣贤书,擅诗能文,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法功夫十分了得,并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对皇上则表现得忠心耿耿。历来宠臣多奸佞,和珅亦然,倾陷忠良,排挤同僚,聚拢爪牙,侵占索贿,而他最关注的还是博取皇上的欢心,是以做了四库馆总裁后,便在规制体例上处处留意,将本已存在的对清朝诸帝尤其是乾隆皇帝的尊崇,力图推向极致。

  其实在开馆之初,弘历对此已有规划,谕令馆臣于四库全书·集部“以本朝御制诗文集冠首”,经、史、子三部则依照纂修凡例编次,“不必全以本朝官书为首”。要说这个框架已有些过分,集部于《楚辞》之下,排录历代名家名作,皆不以帝王所作为尊,怎么可以将清帝那些诗文集放置在卷首呢?

  四十六年春,“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四库总目提要》的编校誊抄接近尾声,馆臣突然提出请求,拟于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增设“圣义、圣谟”等六门,恭载顺康雍三朝钦定诸书以及乾隆御制御批各书。此议的倡导者应非和珅莫属。而弘历口称“所拟殊属棼繁”“未免又多增义例”,实际上颇多认可。史籍对这类事是不会有确切记述的,可仍能读出君臣二人的默契,有点儿唱双簧的样子。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