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里的中国味道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07日

  题材破圈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经开播就火遍大江南北,纪录片以“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等为主题。2025年大年初六,立春的烟火尚未消散,《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见图,剧照)再次登上电视荧幕。本季将坐标锚定在“双手、菜场、方寸、田园、县城、厨房、中餐厅”7个与美食连接紧密的场域,“螺蛳壳里做道场”,对中华饮食文化进行了又一次解构重组。柳州螺蛳粉生产流水线上,工业化浪潮与传统手艺激烈碰撞;自贡盐帮菜中油爆腰花的烈焰翻腾,既是技艺的传承,亦是宗族纽带在当代的重塑。

  10多年来,美食纪录片题材不断拓展。从以烹饪方式为切入口的《人生一串》,到展现集市魅力的《赶集故事会》;从聚焦厨师风采的《街头大厨》,到以主持人探索美食为线索的《我的美食向导》;从外国人看中国的《奶奶最懂得》,到在海外播出平台大放异彩的《风味原产地》……这些作品共同构筑起中国美食纪录片的生态图谱,构建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像库”。

  视听创新

  除了努力发掘更多的创作题材,美食纪录片也超越对于食物“色、香、味”的表层展示,在视听语言和表现形态上寻求突破与创新。美学的创新性突破,首先得益于美食纪录片对于当前较为前沿的影像设备和技术的整合利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中,航拍器、水下摄影设备、超高速摄影机、CG合成技术等均得以利用。声音设计同样是美食纪录片美学创新的重要一环。专业声音团队化身为“厨房作曲家”,蒸汽升腾的呼啸、面团发酵的微颤、刀刃撞击砧板的节奏,共同编织成后厨交响乐。与此同时,美食纪录片增加了解说与观众的互动感,将旁白塑造成陪伴观看的“老朋友”,力图提高听觉的亲和力。

  中餐出海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最后一集,以“华流”为主题,选取了饮食文化迥异的七个国家:美国、秘鲁、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展现巧手的华人,如何凭借广泛的取材、精湛的烹饪技术,以及融会变通的智慧,让深厚的中华饮馔文化落地生根。

  中餐从“异乡客”变为了“常驻民”。与其他国家饮食文化体系结合诞生出的法式、美式、东南亚式等的融合菜,隔海的餐桌汇聚了文化交流的融合之道,中餐在海外正在成为“华流”。中餐出海的本质,是一场持续的文明对话。

  当下,美食纪录片不再满足于打造令人垂涎的视觉盛宴,食物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手艺与科技的复杂光谱。美食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所谓人间至味,不只是每一代人追求更好生活的里程,更是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摘自2月25日《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