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点金烂尾楼”故事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07日 ·黄奇帆·

  2001年10月12日,是我到任重庆市副市长的日子。当时的重庆,GDP(国内生产总值)仅1900多亿元,财政收入不到200亿元,正处在底子薄、矛盾多、任务重的发展“破冰期”。

  一座烂尾楼,36次上访

  重庆市委、市政府毗邻办公。报到当天,我路过市委大院,只见门口围着两三百人。把自己安顿好后,我顺口问了一句:“这些上访群众是从哪里来的?”马上有人回答:“是地铁中心花园的上访者。”

  过了大约一个月,一天下午,我正在单位办公,忽然听到市政府门口吵吵闹闹,起身一看,又是地铁中心花园的上访者。过去一个月了,怎么还没解决?于是,我把当时分管稳定的办公厅副主任叫到办公室。

  他说:“这个地铁中心花园是1992年开建的房地产项目。1997年,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1000多户居民的钱套在了里面。随后4年里,他们36次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市政府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开了不下20次,大家都感觉很棘手,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只能暂时把老百姓劝回家。可过一段时间老百姓又会来,如此反复,成了老大难。”

  我接着问:“按照你掌握的情况,这个项目是否存在严重的资金‘跑路’,就是开发商有没有拿银行贷款去炒股、赌博,造成项目亏空?构不构成刑事案件?”这位同志回答:“开发投资量与实物量大体平衡,开发商的资金基本沉淀在项目上了。”我当即决定:“你通知项目相关单位,包括银行、施工单位、房管局、重庆市建设委员会(简称‘市建委’),还有法院、公安等方面的同志,今晚七点半开会,我先听听情况。”

  开发商玩的是“空手道”

  晚上七点半,我一进会议室,就看见房间里满满当当坐了70多个人。我让大家分别发言,报告纠纷的来龙去脉。原来,地铁中心花园的开发商是个小老板,玩的是“空手道”,其本身资金不足,完全靠负债造楼。这个项目位于解放碑,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1992年,重庆工程造价比沿海地区低得多,每平方米仅2000多元,整个项目建完要花2亿多元。那么这个小老板是怎么运作的呢?

  首先,征地动迁要补偿。他跟居民说:“暂时先不补偿,你们到亲友家里借住,等3年后房子造好了,我给你们分新房。3年过渡期里,我每年再给你们动迁费15%的高利息。”最初3年,大家确实拿到了高利息。

  其次,工程建设要花钱,他就用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银行答应贷给他1.64亿元,但要求利息必须是15%,而且放款之初就扣一年利息,即2400多万元,这就是俗称的“砍头债”。他饥不择食,当即答应。

  最后,还差6000多万元,他就搞售房返租,承诺20%的回报率,这实际上是变相的非法集资。800多户购房者上了套。

  等勉强凑够了2亿元,他就开工搞建设。但房子刚建到七八层时,建筑施工就用了1亿多元,而支付给动迁群众、售房返租户和银行的高利息,又用去几千万元,资金很快就见底了。1997年,银行起诉到法院,申请冻结资产。老百姓的高利息没了着落,就找开发商算账。后来发现找他没用,就开始上访。

  打破僵局只能靠重组

  按照惯常思维,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开发商控制住,强制还钱。但现在开发商没有钱。二是为了社会稳定,政府出钱兜底。但当年市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还不到100亿元,没钱兜底。再说,这么做毫无道理。

  我边听大家发言,边思考。地铁中心花园位于重庆最好的地段,如果建好,当时可以卖出4亿多元,物有所值。但开发商现在还拖欠银行贷款本金1.64亿元、拆迁户补偿款和售房返租户购房款1.2亿元、施工单位工程款3000万元,加上1997年以后拖欠的银行利息和老百姓的利息、租金6000多万元,总共约3.7亿元。同时,建好房子,后续还得花6000万元。如果有人接手,总计需投入4.3亿元,而房子卖完大体可以回收4亿多元,基本没得赚,哪有人肯干?重组追求的是多方共赢,按照这个逻辑,我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银行贷款本金要收回,但高利息取消。银行违规放高利贷,本身运作就不规范,理应予以纠正。那天,银行接受了100%还本保息的方案。

  第二,拖欠施工单位的3000万元工程款必须如数偿还,对此,施工单位当然满意。

  第三,足额偿还老百姓的1.2亿元补偿款和购房款,但15%-20%的高利息不能作数。按照中央治理金融“三乱”的清偿政策,对售房返租户只能还本。拆迁户则按照补偿款加银行法定利息来清偿。总体上,归还老百姓的部分,连本带息大概是1亿元。

  这三个减法算下来,项目债务就由3.7亿元“消肿”为2.1亿元。战略重组者只需支付2.1亿元,之后再花6000多万元把房子建好,总成本2.7亿元。而房子出售时,应该可以卖到3亿-4亿元,总体上有利可图。如果有民营企业老板愿意挑头,肯定首先让民营企业来做。但当时没人相信烂尾楼里有“黄金”,都避之唯恐不及。

  这样一个矛盾多、问题复杂的烂摊子,也只有让国有企业来接盘才能“普度众生”。当时,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城投公司”)的负责人就坐在我对面。我对他说:“这2.1亿元你出,明天就把楼盘接过去,春节前先还掉欠1000多户老百姓的1亿元。”这位负责人说:“黄市长,你不了解情况……”我打断他的话:“过去不了解,现在了解了,你按指令办就行了!”现在回想,当时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个决定是轻率甚至荒唐的。

  结局皆大欢喜

  这件事是2001年11月中旬定下来的。到了2002年1月,地铁中心花园的拆迁户再一次来到市政府。他们送来了一块匾,感谢市政府帮他们讨回公道,了却了多年心愿!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来访。

  后来的事情还有一点戏剧性。城投公司欠银行的8000多万元,由于银行对城投公司这个新业主很有信心,不急于马上收回贷款本金,甚至还愿意再借给城投公司几千万元,帮助其把楼建好。施工单位也不着急要钱,只要求继续承建工程,这样最后拿到的钱远不止3000万元。城投公司也赚了一笔钱。最后,皆大欢喜。

  其实,当时这样的烂尾楼,重庆主城就有70多座,它们积累了200多亿元的银行坏账和大量的社会矛盾。地铁中心花园案例的成功处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自此,国有企业开始介入烂尾楼处置,民营企业也纷纷跟进,后来就连一些外资企业也介入进来。在此后的两三年里,重庆的烂尾楼通过债务重组被快速消化,最后变成了一处处亮丽的城市风景。     (摘自《重组与突破》,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