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广东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1日

  1973年10月,陈云(左二)在广州视察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陈云曾多次来到广东,在南粤大地多处留下足迹。

  指导华南橡胶基地建设

  橡胶是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所必需的重要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缺乏天然橡胶,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中央决定发展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由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这项工作。

  1951年8月2日,在陈云主持下,中央财委和林垦部召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及中南、西南、华东军政委员会林业主管人员开会,研究橡胶种植计划,并解决橡胶树种子问题。由于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新中国无法从国际市场上得到种植所需的树苗。当时获取橡胶种子的唯一来源就是原有少数老橡胶树。针对这一问题,陈云提出中国自己的橡胶母树结的种子一粒也不能丢,都要一一捡回来,用作播种育苗。8月9日,陈云致电广东负责人叶剑英,指出:“现已届采种时期,希动员海南岛各级党政力量,于8月底前为两广及云南收购胶种62万斤,集中于海口待运。” 

  1951年8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部署华南地区种植橡胶树。陈云提出将南洋回来的种胶工人、科技工作者和地方干部这三股力量结合起来。11月,陈云南下广东,在广州主持召开华南垦殖局筹建工作会议,他分析国内外形势并提出在华南尽快建立橡胶生产基地的具体意见。同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叶剑英兼任局长。经过一个月考察,叶剑英将橡胶生产的详细情况向陈云汇报。叶剑英建议,把华南垦殖局迁至湛江,以便就地指挥。陈云复电表示“同意来电所说各点”,并告“中央农业部已商准中央教育部动员全国橡胶专家来华南”。在陈云的直接领导下,一场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的行动在华南铺开,全国大专院校的森林、土壤、气象、勘测专业的师生也汇集广东,同时,抽调了2万名解放军指战员,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参加垦荒种植橡胶工作。

  1957年3月底,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再次来到广东,在化州县城附近的建设农场沙埚队的胶园参观割胶。陈云在梯田里走上走下,一边看一边夸胶树长势好。胶工请陈云试一试,陈云在割胶工指点下试割了一刀,胶水一滴滴通过鸭舌(用来引接胶水的铁制导器)滴落胶杯里。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不仅打破西方“在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预言,而且还在我国北纬18-24度间地区种植成功,特别是昔日海南岛和粤西地区的荒原被开垦为橡胶园,胶树单株产量相当于1949年老胶树的 8倍。

  考察指导广交会

  1957年春,首次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在广州举办。随后广交会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后的陈云协助周恩来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问题。1973年10月3日,陈云乘火车南下,经过三天颠簸跋涉,到达广州。陈云没有休息,立即与外贸部、广东省的同志沟通广交会的筹备情况。当谈到商品定价时,陈云指出:商品定价不能凭主观愿望,而要根据市场行情。

  10月16日下午,广交会已经开幕,陈云再次参观展厅。当外贸部副部长陈树福汇报工艺品的出口价格时,陈云说:

  出口工艺品要争取好价。适可而止,尽量多卖……是不是今年春天批判了低价思想后,认为提价就是马列主义,降价就是机会主义?稳价多销不对, 但高价高到卖不出去也不对。

  对于期货,在考察广交会期间,陈云同外贸部负责人谈话时再次支持五丰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管理的香港华润公司下属公司)利用商品交易所购买期货的做法。期货交易既完成了采购任务,又赚了钱。

  在考察广交会期间,从国外进口3亿美元的轧钢设备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这一方案从一开始就遭遇“四人帮”的阻挠和非难,他们主张只进口主要设备,不进口附件和相应原材料。陈云斩钉截铁地说:

  有关的附件和原材料要一起进口。这套设备投产后可年产钢板300万吨,如果缺了零配件,国内解决不了,就要推迟生产,耽误一年,就少产300万吨钢板,很不合算。

  陈云大力支持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来料加工。他在广州秋交会上专门考察日用、建材、工具等小五金产品出口情况,并算了一笔账:进口一吨好的钢材加工小五金出口,可换回四五吨钢材。

  搞小五金出口,我们的潜力很大。这要作为一个方针提出来,从创造外汇的全局着眼来搞。外贸这样做,方向是对的。

  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来料加工再出口的做法,陈云说:

  我们要打大的算盘。中国人多,我们利用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这个道理是容易讲通的。

  20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在珠三角遍地开花,成为广东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支持经济特区稳健发展

  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1982年春节,陈云约请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几位负责人开座谈会,再次强调:

  现在搞特区,各省都想搞,都想开口子。如果那样,外国资本家和国内投机家统统出笼,大搞投机倒把就是了,所以不能那么搞。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

  与此同时,如何平衡推进开放与控制外来影响,也是一个现实新课题。1982年1月,中央纪委一份反映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被送到陈云手上。简报反映,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参与进去,成为走私活动的“保护伞”。时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将简报批转几位中央常委,并在批示中写道:

  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在陈云批示旁,邓小平又加了八个字:

  雷厉风行,抓住不放。

  1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决定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分别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以及军队系统负责 人会议,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陈云等中央常委的指示。派习仲勋、余秋里、彭冲、王鹤寿立即去广东、福建、浙江、云南等走私贩私最为严重的省,指导督促当地采取紧急措施。

  1982年10月,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上交了《关于试办经济特区的初步总结》。这份报告提到:自从陈云同志作出了关于“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的重要指示以后,省委常委多次进行了讨论。

  1992年7月,陈云专门谈了对于经济特区的看法,他指出:

  先念同志和我虽然都没有到过特区,但我们一直很注意特区建设,认为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这几年,深圳特区经济已经初步从进口型转变成出口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发展确实很快。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上,从中可看出陈云对经济特区的肯定与支持。     (摘自《百年潮》2025年第2期 王莹 罗素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