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育儿补贴、建设“好房子”、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今年全国两会发放了一系列民生大礼包。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民生主题记者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四位部长就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
今年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用两句话来概括: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
王晓萍提到,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鲜明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将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从前两个月情况看,节后企业开工复产加速,农民工外出更早、流动有序,就业市场开局良好。”王晓萍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体现了稳就业、惠民生的需要。明确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也体现了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要求。人社部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全社会高度关注养老问题。”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将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作出顶层设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陆治原表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稳楼市”四大重点
“从统计数据看,去年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了正增长。今年一、二月份,房地产市场保持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现在市场信心有效提振,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倪虹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坚决“稳住楼市”,并重点做好4件事:第一,巩固政策“组合拳”的效果,把降息、增贷、减税等政策效应充分释放出来。第二,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第三,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第四,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倪虹表示,将下功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倪虹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二是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三是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下一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将从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三方面着手。
雷海潮表示,在强基层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固基础层面,通过三级医院帮扶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带动一级及基层,实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都要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由上级医院来派驻,为居民提供长期、有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保基本服务上,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达到99元。 (摘自3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 祝嫣然 吴斯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