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和海外交流频繁。郑和奉命七下西洋,船队浩大往往几十号船舶,人员众多,却能安全往返。而100年后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200多船员环球旅行,却由于气候炎热、水源不洁净、坏血病等原因,最后存活18人。“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和船队上庞大的“医官”队伍有重要关系。
“郑和下西洋”主要的地方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湿热气候和海洋上的供给,非常容易患上急性传染病和瘴气、瘟疫等,一旦染病,整个船队的出行计划都会失败。《郑和家谱》记:
(永乐十一年)郑和率领63号船舶,2700余人,其中医官医士180人。
这么险恶的环境和遥远的路途,没有高明医家团队对健康的保驾护航,简直不可成行。根据相关史料,医官要负责很多事务:主要承担船队远航的医疗、膳食保障;随军作战中伤员的医治;海外药材的采集、贸易与管理等。《明太宗实录》所记的下西洋随行医务人员有三种,御医、医士和民医。据《郑和家谱》介绍:郑和船队的医官医士,都是郑和亲自挑选的。他不问出身,只看医术是否高明。有一位华亭医家吴仲德,有家传秘籍,能单独提炼药物,就被挑选上。出生于江南,具备较好治疗温病临床经验的医家,也比较适合船队。明初历次随下西洋的医者人数,现存史籍记录不详。明代马欢曾经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著述《瀛涯胜览》所记的医官、医士180名,是就永乐十一年这次下西洋而言,且不包括数量应该更多的民医。他们的姓名大多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极少数侥幸留存于茫茫史籍。经有关学者搜罗整理,累计得11人。当中竟然有三位昆山医家,果然是娄江医家半天下!
这三名娄江医家,第一位就是医家郁震。郁震出自昆山郁姓世医之家。父亲郁性,元末明初昆山州县城人,后迁居常熟沙头里。郁性后来遇到针灸名人安徽凤阳刘伯渊,学到他高超的针砭之术。郁震得到家传,永乐三年荐为太医院医士。
第二名是医家支德,昆山人。他可能是民医的身份出行的,“永乐初年奉使西洋有功,赐籍行在太医院。”
第三名是昆山医家许公辅,玉山人,昆山名医许律之子。他是医官身份出行,“世业儒医,赐为医士,及下西洋有功,钦赐冠带,以荣其身。” 郑和下西洋经过马来西亚马六甲时,挖了七口水井,向水中撒药物,患病人饮水能够治病,所以称呼为“三宝井”。正是船队带领的医家,将中医技艺传给了东南亚。
(摘自《苏州杂志》2025年第1期 王晓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