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退潮”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18日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信用卡正呈现行业性“缩水”。在用户端,信用卡持卡量减少;在银行端,信用卡App下架、信用卡分中心被关停的现象愈发普遍。

  两年锐减8000万张

  最近,有一组数据引来外界关注,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总体运营情况》,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变化显著,从2022年的8.07亿张降至2024年的7.27亿张,短短两年锐减8000万张。随着数量的减少,许多银行也在主动收缩自家的信用卡业务线。2025年开年以来,交通银行关闭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的贵阳、南昌、深圳、兰州分中心。华夏银行也在去年11月关闭了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此前还关闭了天津、广州分中心。

  此外,不少银行的信用卡App也正式开始从各大手机平台的应用商店中“隐身”。2024年“双十二”当天,“渤海银行信用卡”官微发布公告称,于当月30日起停止“渤海银行信用卡”App的有关服务,并将功能迁至“渤海银行”手机银行中。更早前,上海农商行、北京农商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也纷纷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信用卡App停用公告,信用卡功能向手机银行App迁移成为普遍“解题方式”。而像民生银行、东莞银行、汉口银行、成都农商行、哈密市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则对旗下直销银行App进行整合优化。

  对于多家银行诸如此类的调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措施的目的还是降本增效。“当前信用卡市场的存量竞争越发激烈,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正逐步迈入精细化管理与运营的新阶段。”资深信用卡市场人士董峥就指出,多家银行陆续关闭信用卡分中心,这一现象反映出运营模式的转变。关闭分中心后,银行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智能化营销与运营,从而实现客户获取与活跃度提升。

  用户权益同步缩水

  除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调整,各家银行还在存量市场上动脑筋,例如对信用卡权益进行“瘦身”。去年以来,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先后官宣调整信用卡权益,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出行里程兑换、机场贵宾厅服务以及消费优惠等。具体调整方式涉及权益内容的变更、积分规则的修改以及权益服务使用次数的减少等。

  无疑,这一调整让不少用户觉得信用卡“不再香了”。有网友指出,当初在某银行开卡的权益丰富,但现在经过调整,似乎也没那么吸引人了。甚至有网友直言:“现在信用卡的剩余权益已经越来越鸡肋。”

  多重原因导致“失宠”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火极一时的信用卡“失宠”于市场呢?

  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银行或金融机构过去为追求短期利益滥发信用卡,导致市场上信用卡数量过多,一些用户持有多张信用卡但实际使用频率不高。随着监管要求银行对业务规范管理、清理“睡眠卡”等,持卡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实体卡需求减少。

  早在2022年,监管部门就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着重要求银行对长期“睡眠卡”(即连续18个月无交易且余额为零的信用卡)进行清理。通知发布后,部分银行的“睡眠卡”占比情况不容乐观,有的甚至高达30%。在此背景下,兴业银行迅速行动,规定同一客户的持卡上限为10张,其他银行也纷纷跟进,制定了类似的限制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信用卡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大量长期闲置的‘睡眠卡’被清理,直接造成存量卡量的减少。”有业内分析指出。

  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微信分付等各平台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产品凭借便捷的申请流程、灵活的额度设置以及贴合用户日常消费场景的特点,吸引大量用户,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信贷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原本属于信用卡的部分市场份额,造成信用卡存量用户出现流失。   (摘自3月1日《新民晚报》 杨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