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洛杉矶大骚乱

作家文摘 2025年06月27日 ·刘皓然·

  近日,洛杉矶骚乱蔓延,美国总统特朗普绕开地方政府调遣联邦武装力量到加州,已经部署4000名国民警卫队成员、约700名驻扎在加州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上一次联邦层面动用国民警卫队应对骚乱是在1992年。当年4月,美国洛杉矶爆发骚乱(见图),被美国媒体形容为“美国20世纪最大骚乱”,时任总统布什出动了近6000名国民警卫队人员、约4500名联邦士兵等。

  暴力执法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的洛杉矶堪称一座“犯罪之都”,各种势力盘根错节,黑帮分子横行街头。在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之外,各少数族裔间的种族冲突也很尖锐。1991年3月,非裔青年罗德尼·金因超速被洛杉矶警察拦停,他在接受检查时试图反抗,后被4名白人警员“用警棍抽打了50多次”。这宗暴力执法事件让社会各界群情激愤。

  更令人愤慨的是,洛杉矶4名涉事警员被起诉后,1992年4月29日,洛杉矶地方法院宣布,4名涉事警员无罪释放,舆论哗然,种族矛盾、警民矛盾等同时爆发。当时的主审法官维斯伯格也预感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他有意拖延了判决书的宣读,就是为了给执法机关与其他应急响应部门争取更多准备时间。果然,判决宣布仅半小时,法院就被300多名抗议者围堵,城市各区域不断出现暴力活动。

  当年4月29日晚,交通繁忙的佛罗伦萨大道与诺曼底大街交汇处成了这场大骚乱的首个爆发点,当地一家酒水店被人砸开门窗、疯狂洗劫。与此同时,抗议者开始对街上的行人、车辆进行无差别攻击。随着暴力活动蔓延,他们向市内数千栋建筑投掷石块和燃烧瓶,洛杉矶中部和南部区域火光冲天,警局总部也遭到袭击。

  历经一整夜的打砸抢烧,4月30日洛杉矶的骚乱依然没有平息迹象,邮政、地铁、学校等公共部门全面停摆。

  “军事占领”

  洛杉矶的警局在这起骚乱爆发之初几乎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导致多地的火势迅速蔓延。在距离暴乱始发点最近的分局,行动指挥官事发当日甚至用铅笔在纸面上记录警情、调遣警车,大量报警电话无人受理。

  因初期应对不力,时任加州州长威尔逊不得不在暴乱进入第三日时向联邦政府请求军事援助。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援引美国《反叛乱法》签署行政令,向加州派遣国民警卫队和美军,截至5月2日,集结在洛杉矶的国民警卫队、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达到1.35万人,联邦武装部队对洛杉矶进行了“军事占领”。部队集结完毕后,士兵被迅速派往骚乱“重灾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行动。在警方和军方的配合下,洛杉矶乱局很快得到控制。

  这场骚乱持续了约5日,共造成6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约1000栋建筑被破坏,上万人被捕。《洛杉矶时报》记载,骚乱过后,国民警卫队和美军也参与了当地的治安巡逻甚至调解街头纠纷,他们的介入对整个洛杉矶的治安管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一些原来的“高危地区”犯罪率骤降。

  不过,武装部队的各种“战场装备”也令不少居民感到害怕和紧张。有民众称,上万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让洛杉矶如同“黎巴嫩”,军队对城市的“占领”让人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警察国度”。

  把民房“打成筛子”

  美军队参与执法确实给洛杉矶带来巨大风险。华盛顿智库机构“美国进步中心”记录了这样一起美国海军陆战队闹出的乌龙:当时有陆战队员配合警方应对突发警情,包围了一所民宅。嫌疑人从室内开枪,前排警员喊话“掩护我”,陆战队员听闻直接开火,一口气射出200多发子弹,几乎把房子正面打成筛子,所幸屋内的3个孩子运气好没有受伤,奇迹般逃过一劫。该事件充分凸显军、警在实战中的习惯差异——“掩护我”在战场上意味着“火力掩护”,但对于正常执法环境下的警察,它是“保持警戒,必要时再开火”的意思。

  这种配合不足也引发美国人对军队进驻城市,与警方一起执法的担忧。有批评人士认为,联邦军队介入民事骚乱,模糊了联邦与地方的司法管辖权界线。有相关机构解释称,美国1878年生效的《民团法》严格限制联邦军队、国民警卫队参与民事执法活动,反映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联邦军队对民选政府的干预等同于“对自由的威胁”。   (摘自6月13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