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这项新政策将于3月26日落地,北京也成为国内首次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畴的城市。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团队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
“就北京而言,北京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比全国女性还要晚至少3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说,北京近年来终身不育的人群比例迅速增长,已从以前的不足0.3%增至如今的3%以上,增长了10倍不止。
不孕不育人群的增长,使得辅助生殖技术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不过,辅助生殖昂贵的费用让很多有“生娃”意愿的不孕不育患者打了退堂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军果告诉记者,这项新政策一方面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就诊体验;另一方面,医生也能在治疗上“放开手”,治疗起来更方便。
此次纳入北京市甲类医保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其中包括2项人工授精技术、3项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北京具有辅助生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5家。
16项辅助生殖项目中,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3项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分费用分别为5050元(每个胚胎)、3750元(每个胚胎)、1560元(每个胚胎/每个卵),合计10360元。
一名母婴行业从业人员介绍,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医院是按照次数和卵子/胚胎个数进行计费,如果一次就成功那自然经济划算,但有些女性需要做好几次试管婴儿才能成功,这样一来,费用自然也低不了。这笔昂贵的费用,医保是否能长期负担,是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呼声一直未断过。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81号建议时表示,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根据乔杰院士团队的调查分析结果,在中国,每年因试管婴儿增加的新生儿约有30万名。
此次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北京走在了第一位,这能否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王广州认为,“辅助医疗纳入医保”在全国铺开是迟早的事,只是看具体的范围和力度有多大。在王广州看来,近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整体生育水平的提高程度十分有限。中国的低生育主要与结婚人数下降、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效果等因素有关,一些不规范或具有随意性的人工流产提升了继发性的不孕不育可能性,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自2月27日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牛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