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身体多病、卧床且病情不稳定是大多数重度失能老人的生存状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所服务的就是这部分目标人群。
今年是我国长护险试点的第七年。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率先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国家层面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1.4亿人,累计享受待遇达160万人。
北京市石景山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试点。石景山区的长护险试点待遇保障水平为3000元/月,基金支付标准控制在70%。长护险服务分为机构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三种方式。截至目前,石景山试点累计享受待遇3284人。
国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经办服务。数据显示,目前保险公司参与超过70个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据了解,长护险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切实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个人缴费意愿不足、评估标准待完善、参保人员不理解等问题。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提高商保经办机构能力以及培养专业护理人员队伍是长护险扩围中面临的三个核心难题。朱铭来表示,从地方试点经验来看,资金来源是长护险试点扩围面临的首要问题。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参保人数的普及性,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居民医保难以推行长护险。
“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已被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了2022年重要任务之一。今年1月,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试点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参保对象是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暂不含学生、儿童),应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范围,分步实施。2022年先启动本市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再适时启动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从全国范围来看,护理服务机构和护理专业人员不足是长护险扩围的另一个瓶颈。北京市石景山区医保局局长李凤芹表示,目前石景山不存在护理资源不足的问题,但若下一步向全市推广的话,远郊区县有可能会出现护理资源不足的情况。为此,石景山区正在探索“邻里互助”模式,增加护理资源的供给。
朱铭来表示,从长远来看,还是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的护理能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在建设专业护理队伍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
(摘自3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郭晋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