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1955年9月,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与其伴侣让-保罗·萨特响应周恩来总理“到中国来看看”的倡议,对中国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访问。当时的波伏娃刚刚凭借《第二性》与《名士风流》两本著作,成为西方思想界热议的中心以及龚古尔奖的宠儿,风头正劲。
抱着见识中国真实面貌的初衷,波伏娃受周总理之邀,访问了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城市,并出席了当年的国庆大典。波伏娃在结束访问返回法国后,将她在中国的见闻出版成了一部题为《长征:中国纪行》的专著,向西方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并高度赞扬了新中国所取得的进步。
火车在波伏娃的这段经历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拉着波伏娃穿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还为她提供了直接观察中国的机会。当时的火车速度比现在要慢上不少,按波伏娃的记叙,“从北京到奉天(沈阳)要20个小时,到南京要30个小时,到广东则要三天”。虽然铁路上的旅程难免让人感到疲劳,但年近半百的波伏娃还是兴奋于自己“中国火车梦”的实现。正是在自己的软卧车厢中,波伏娃“发现”自己在清晨醒来时,正“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里奔驰”,驶向共和国的工业重镇沈阳;在夜色中的长江畔,为“火车还得依靠轮渡过河”一事而感到新奇;惊讶于上海周边地区的富裕,从车上遥望着屹立于远处的“工厂的烟囱和摩天大楼”;沉醉于“杭州和广州之间的农村”景色,也好奇于中途停车时,流动商贩们兜售的“馒头、烙饼、水果”和母鸡。
最让波伏娃印象深刻的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奋斗。途中,她感慨于自己“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过有这么多农民在田里劳动”。在抵达广州后,她回忆道:“我久久不能忘记那个平原,数百万人在那里耕地,没有机械工具,也没有牲畜。这是一种财富,它使中国得以建设它的未来。”
此外,在漫长的火车旅途中,波伏娃更是通过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以茅盾、陈学昭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接触,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尚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过去的影子仍未消失”,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是,正像波伏娃在《长征:中国纪行》的结尾处使用的铁路隐喻所述:“中国已经找到出路,正奔向无限的未来。” (摘自《读书》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