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王氏母女与振华女校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19日

  清末,教会女校的兴起,激起了当时年近六旬的苏州女子王谢长达的斗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创办了振华女校(见左图)。

  母亲兴办女校

  王谢长达(1848-1934),字铭才,本姓谢,苏州人。她22岁时嫁给明代宰相王鳌十三世孙王颂蔚(1848-1895),遂冠夫姓。光绪六年(1880),王颂蔚得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座师为翁同龢。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翁同龢主政军机处,王颂蔚忧国忧民,多有建议。战后,他郁郁寡欢,于次年七月不幸病逝。

  王谢长达怀着悲痛之情带着9个儿女扶柩南归,从此在苏州生活。她“严课子女”,众子女中,王季烈是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物理学著作翻译家、昆曲家;王季同是著名数学家;王季绪毕业于剑桥大学;女儿们均受到高等教育。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动员汉族妇女放足,王谢长达遂在十全街家中成立“苏州女子放足会”,亲赴苏州近郊各乡,苦口婆心劝导女子放足,广为宣传,各地女性纷纷响应。

  但王谢长达并不满足,她认为女子“肢体完善固为莫大幸福,不学无才终为社会诟病”,因此召集志同道合者,又向社会募集千余元作为开办费,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女子两等小学,定名为“振华女校”。第二年春季,振华女校添设简易师范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苏巡抚程德全、江苏按察使朱家宝、苏州知府何刚德先后视察学校,充分肯定王谢长达的成绩,决定每月由官府贴补“规银二百两”。1914年,振华女校已有三届师范生毕业、一届小学生毕业。1918年,王谢长达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将振华女校的发展壮大寄希望于女儿王季玉。

  王谢长达曾请人将自己的两张照片合二为一,一人跪着,一人坐着(见中图),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基于这种思想,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女儿“嫁给”振华

  王季玉(见右图,1885-1967),王谢长达三女。自宣统元年(1909)起,王季玉先后赴日本、美国留学,1917年学成归来,担任振华女校教务工作。

  王季玉接受西方教育理念,学校先后成立校友会、校董会,设立大学预备科。张一麐、章太炎、蔡元培、李根源、柏乐文、贝理泰、王宠惠、叶楚伧、竺可桢、汪懋祖、杨永清、曾昭抡等名流先后成为校董,为振华女校的发展增加助力。王季玉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提倡课外活动,让学生组织绘画、雕刻、国乐、家政、文艺等兴趣小组,还举办演讲会、辩论会、作文比赛。同时她要求应届毕业生必须在校寄宿一年,由她们担任宿舍室长、饭桌桌长,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并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1926年,王季玉正式接任校长。她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振华学校,当别人问她为何不结婚时,她说:“我已经嫁给振华了。”她数十年如一日,每月只留下基本生活费,其余均用于学校扩建和资助困难师生。

  王季玉平易近人,师生们都喜欢称她为“三先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幼时体弱,其母与王季玉相熟,故让他进入振华女校小学部读书,成为当时小学部唯一的男生。费老曾撰文回忆王季玉长满冻疮的手“肿得像一只新鲜的佛手”,依然“在黑板上抄字给我们读”。当时,小学生流行“捉逃犯”的游戏,费孝通从操场“逃”向走廊,不料,一头撞进正在看壁报的三先生怀里。王季玉非但没怪他,反而笑着说“孝通,你也能作诗了,很好”。

  走出各界翘楚

  无数优秀女生从振华学校走出:何泽慧、李敏华、王明贞、何怡贞、胡淑琴成为科学家,钱正英成为水利专家,沈骊英成为农业专家,王淑贞、沈骥英、彭大恩、顾乃勤成为医学专家,杨绛、蒋恩钿、彭子冈成为作家、记者,陆璀、王颖婉、蒋宪端则走上革命道路。男生也非同凡响,费孝通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王谢长达的孙子王守武、王守觉兄弟成为中科院院士。

  1923年,杨绛考入振华女校,在这里度过近6年时光。王季玉十分喜爱聪颖的杨绛,曾为她争取到赴美深造的名额,她却因家庭经济等因素谢绝了。多年后,在振华女校百年华诞时,杨绛欣然题下当年三先生的“训话”——“实事求是”。

  何怡贞、何泽慧是王谢长达的外孙女。何怡贞成为著名的光谱学家、固体物理学家,何泽慧同样品学兼优,1932年,她考取了男生为主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并以毕业论文分数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带给钱三强等同班男生超大压力。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钱三强夫妇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何泽慧成为成绩卓著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王淑贞是王谢长达的孙女、王季同之女,也是振华女校的第一批学生。她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她长期在上海医学界工作,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与林巧稚齐名,有“南王北林”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振华女中几度更名,如今华丽转身为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摘自4月11日《中国档案报》 沈慧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