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有新番》宣传海报
近日,郭德纲讲了整一年的新派评书《老郭有新番》收官。此番讲《三国演义》,郭德纲只讲到第25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就戛然而止,这是郭德纲讲评书的惯常方式,早前的评书节目《济公传》《包公案》等故事也都是讲一半就结束。
回归老本行
与郭德纲其他评书作品专注于沉浸式讲故事不同,《老郭有新番》讲《三国演义》“闲白”很多,跳出“三国”讲“三国”的发挥也很多,讲三国故事也详略自由掌握,这种所谓全新潮派说书却被不少年轻人喜欢。
郭德纲说,评书兴盛的时候,普通的评书艺人最不爱讲“三国”,正史、野史得研究,还要引经据典,费老大功夫,说一个《三国》顶说十个《聊斋》,顶二十个《杨家将》。
而郭德纲之所以说“三国”,首先是因为自己爱说书,郭德纲7岁学评书,9岁学相声,上世纪80年代末又唱了5年戏,他把评书、唱戏并列第一,相声只能排第三位。“杂家”出身的郭德纲说“三国”,其实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回归老本行。
郭德纲花大力气说“三国”的另一个原因是,“说书行业不可能再好了,也不可能像当年那么辉煌,但是它永远不会完,因为说书卖的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在大众流行层面,《三国演义》有原著小说,有多部电视剧、电影,有袁阔成、单田芳、连丽如等人的评书作品,还有学者易中天的电视节目《品三国》等,如何新说“三国”且说得有意思,郭德纲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郭德纲说“三国”,也不再整个篇幅着重于推进“三国”故事,而是用现代人的角度去解释、去分析、去评论“三国”。
郭德纲演绎“三国”侧重讲人、刻画人,也像其他评书演员一样擅长“扮演”人物,一个人在各个人物之中来回穿梭,群臣将士、忠臣奸臣、男女老少都演得了,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去吸引观众。同时,郭德纲也用大篇幅去解析人物,去讲如何做人、行事。当下解读、观点输出太密集,节目看下来,会发现郭德纲这哪是讲“三国”,完全是借着“三国”讲当下。
“闲白+评书”
50多个小时别人能讲完全本《三国演义》,郭德纲只讲了三分之一的故事,可见这部评书的“注水”有多满。除了在“三国故事”中“插花”各种当代解读,郭德纲还通过开场“闲白”来吸引更多传统评书之外的观众,大篇幅有趣的“串闲话”当成单口相声说,而这是最吸引郭德纲粉丝的地方。
定场诗之后,先来十几分钟闲白,从自己的传闻聊到传统曲艺界的趣人、趣事儿,再聊到德云社各个弟子、工作人员的段子,讲于谦盘核桃、“吃货”郭麒麟,吐槽栾云平,爆知名女星耍大牌,吐露自己拒演古装剧等,当然也不忘继续大篇幅“挤对”不在场的于谦。郭德纲的开场“闲白”天马行空,与“三国”完全没关系,但最终又能圆回来,圆到“三国”故事上。
因为需要与现场的听众互动,郭德纲讲“三国”其实已经相声化了,虽然节奏缓急像评书,但密集的“抖包袱”“抛梗”更像是讲单口相声。不追求直工直令“正宗”的评书,郭德纲的新潮评书更像是评书与相声的杂糅。这种评书方式带有浓郁的德云社色彩,“闲白+评书”,本质上其实是将娱乐化的“粉丝定制内容”与传统评书文化有机结合,更适合当下短平快的自媒体传播,更适合习惯了短视频节奏的年轻观众去接受。 (摘自4月10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