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不少医院,一栋栋老建筑,时不时会令病家驻足。它们中有的是名家手笔,有的是时代经典,更显珍贵的是,这些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医学史上许多的“第一”与重要的时刻。
瑞金医院:“一栋楼诞生五位院士”
赭屋瓦、老虎窗、清水红砖落红墙……这是瑞金医院著名的8号楼(见左图),原又称“25舍”。这栋始建于1922年的法式建筑,是瑞金医院最早且保留至今的两幢建筑之一,建成后就用于开设产科病房,1923年开始收治病人。
1991年, “25舍”作为产科楼的历史画上句号。在近70年的岁月里,它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降临。而今,8号楼依然挺立,作为医院行政办公楼使用。人们站在楼下抬头仰看,还能清晰看到中文与法文写的“广慈产科Maternité”字样(瑞金医院原称广慈医院,始创于1907年)。
8号楼正对面的一栋红楼,是如今瑞金医院院史陈列馆所在地,始建于1904年,原称“9舍”,是医院唯一一栋建院时就存在的建筑。 “9舍”也是具有浓郁法式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小楼,原来这里是病房,病人可在长长的回廊上散步或引椅而卧,极宜于医治和疗养。1953年,这里被用作医院图书馆。很快,老、中、青医护人员就经常在此“占座位”,畅游书海。
作为广慈医院建院时期的首批建筑项目,2、3号病房大楼不可不提,两栋楼又称“姐妹楼”。其中,2号楼始建于1908年,当时命名为圣·味增爵楼。最初,这是一幢专用于收治贫苦男病人的二层楼病房。1934年在原址上建成新楼——新圣·味增爵楼,设床位300张,其中100张为免费床位。1940年,在新楼右侧扩建了圣·路依士楼,即如今的3号楼,配200张床位,专收贫苦女病人。
2、3号病房楼沿用至今,目前主要作为瑞金医院内科病房楼。这幢曾经的“平民病房”不仅绘就“广为慈善”之念,更是许多重要临床科室的发祥地,更传出“一栋楼诞生五位院士”的佳话——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知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及他的学生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还有陈家伦教授的学生宁光院士。
华山医院:中式花园西式红楼比邻而居
步入华山医院,一幢古典主义风格的红色建筑是绝不会错过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红会老楼(见中图),三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红色的砖墙坚固而沉默,正中央的“红十字”熠熠生辉。追溯这座老楼,不得不提华山医院的创始人沈敦和。1904年,慈善家沈敦和发起成立中、英、美、德、法五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他被推举为中方办事总董。这个组织后来还有一个更为响当当的名字:中国红十字会。
1909年,沈敦和用筹集的53万两白银购置徐家汇路(现华山路)7号土地14亩作为院址,动工建造医院和医学堂,耗时两年建成。这座红楼便是华山医院的前身。1911年10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正式开业。自此,上海有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医院。多年来,这栋老建筑还有另一个名字——哈佛楼。华山医院院办副主任唐弘释疑:这座古典建筑在历史沿革中曾作为哈佛医学院在中国的教学基地。1913年,医院与美国在华哈佛医学堂合作办学,签约五年。
走出这栋红会老楼,右侧可见一块中式照壁,上写“华山花园”,即原周家花园所在地。这个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不仅有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二”的石舫(另一个在豫园),更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补充了这样一段历史: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校史陈列馆中,有一张20世纪50年代上医老教授摄于华山医院周家花园中的照片,照片荟集了当时中国医学界的各路精英,包括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颜福庆、儿科专家陈翠贞、眼科专家郭秉宽、耳鼻喉科专家胡懋廉、病理学家谷镜汧,以及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陈同生等。高晞介绍,50年代初期的许多个周末,这类聚餐常在华山医院的周家花园和颜福庆在肇嘉浜路的家中举行。
仁济医院:从设计到使用贯穿“院感防控”思路
仁济医院西院(见右图)老住院楼始建于1926年,竣工启用于1932年。这栋楼是目前沪上依旧作为医疗用房在使用的唯一一栋历史建筑。少有人知的是,这栋老住院楼从设计到建造、再到使用,处处体现“院感防控”的思路。
“秘密”具体有三:第一,让每间病房都能照到阳光。在医学技术尚不发达的过去,阳光是最容易得到、也是最普遍的消毒方式。同时,大量落地钢窗的设计兼顾了通风光照功能和病房的美观性,让住院患者舒缓心情,有利于康复。
第二,病区环境和设施便于消毒。过去,常用消毒剂如石炭酸、生石灰等均具有一定腐蚀性。因此,在设计时,病区环境和设施多采用易清洁消毒、且不易被腐蚀的石料、钢材、木材等。
第三,医护人员的感控规范。医院对医护人员也有非常高的感控要求。比如,当时对医护就有上班穿全套制服、下班时工作服不可穿出病区外的规定。有时,即使是大专家,也会因口罩没有正确佩戴而被护士严厉批评。这些感控规范被一代代仁济人传承了下来。
(摘自2021年12月11日《文汇报》 唐闻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