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85班师生(后排右二为冯远征、前排右一为林连昆)
2022,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作为纪念演出剧目、“曹禺剧场”首场话剧《日出》于4月20日上演。眼见着年轻人“慢慢上道”,冯远征内心轻松了一些,也仿佛看见当年人艺老艺术家们放手自己的模样。
梦开始的地方
1978年,读初中的冯远征进入北京业余跳伞队,并且为成为一名专业跳伞运动员放弃了高考。然而,一次全国比赛结束,专业教练“年龄太大、体格太瘦,无法进入专业队”的评点,让他陷入茫然。
为了生活,他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一家拉链厂。在那里,一群小青年因戏剧表演走到了一起。冯远征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跳伞运动曾把他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得以释放,一旦换做表演,“更如一扇窗被打开,便爱上了。”他说,“那一刻,梦想就是做个演员。”
后来辞掉拉链厂工作,一心备考的冯远征在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中,被著名导演张暖忻相中,获得电影《青春祭》男主角的扮演机会。
1985年,冯远征考入北京人艺。“你们中间,有人拍过电视剧,有人拍过电影,但我希望你们不要骄傲,从零开始。”人艺的第一堂课,老艺术家林连昆语重心长,冯远征记忆深刻。
后来冯远征留学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与德国恩师露特·梅尔辛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师生情谊。1991年,冯远征回到北京,回到人艺。
演员是痛并快乐的职业
20年前,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热播,冯远征把一名心理扭曲的“家暴男”演绎得惊悚而深刻。“作为扮演者,我必须‘合理化’他所有的行为。”为了这个角色,从小在一个和睦家庭里长大,从没有接触过家庭暴力的冯远征给妇女热线打电话,询问各种细节。
有不少观众喜欢拿冯远征跟同期的男演员做比较,认为他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性格鲜明,而绝非模式化表演。冯远征说,“如果一个角色给到我,我会去做大量的工作。同时就是否定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才能成长,我不希望大家在每个角色里看见冯远征的影子。”
1992年,老艺术家们的《茶馆》封箱,1999年,剧院决定由林兆华导演和一批年轻演员复排《茶馆》。冯远征记得很清楚,那天宣布名单时,“怎么会是我?”他觉得自己怎么也是个演小生的形象。他去找院领导,答复是,“给你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演,一条路是你辞职。”
《茶馆》一演又是20多年,他说,当塑造的人物活在他身上的时候,表演就越来越少了,舞台上便成了一种高级的表达。他说,“在人艺,先继承,再突破。”除了传承,冯远征在话剧舞台上还塑造了司马迁、杜甫等一大批经典历史人物形象。他说,“演员是痛并快乐着的职业。”
最大的愿望是当老师
2021年9月,北京人艺全新阵容、全新演绎的《日出》“曹禺剧场”首演。这是全部起用青年演员的新版《日出》。
“很多人觉得,由年轻人出演这部经典作品似乎有点冒险,但我看来,我们要尽可能给予年轻人发光发亮的机会。”作为新版《日出》的导演,冯远征说。
排练中,他不让年轻演员看过多资料,也不做任何示范表演,而是进行引导式提问,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接近人物,避免受到影响和禁锢。他说,“我希望年轻人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在冯远征看来,北京人艺正是因为上一代演员创造了一个个经典剧目和人物形象,才创立了辉煌,冯远征说,“不论是《茶馆》《雷雨》《日出》,还是创新剧目《天下第一楼》《玩家》《全家福》等,都是在延续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舞台表现形式前提下的传承与创新。”
1991年,冯远征从德国回来最大的愿望是当老师,教授表演。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执教,冯远征说,“这条路,我用了20年。”2020年,冯远征多了一个身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人艺的希望是观众。”冯远征说,不能因为观众的包容就降低人艺的艺术水准,“希望人艺的青年一代尽快成长,擎起人艺的大旗。” (摘自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强晓玲 孙蕾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