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时乐濛在唐河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26日 ·谭胜功·

1939年,延安鲁艺合唱队

  时乐濛,又名时广涵,1915年12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酒后村。1928年考入开封师范学校艺术科学习音乐。在校学习期间,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与进步学生共同组织了同学会。他的同学刘立轩,河南省唐河县人,家境贫寒,因1929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时广涵同情好友的处境,主动带他暂回自己家中居住,帮助他找工作。凭时广涵的父亲在当地的威望,刘立轩被安排在伊川县教书。时广涵师范毕业回家后,经常与刘立轩往来,分析中国的形势,痛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1938年春,时广涵去往延安。到达延安后,时广涵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从吕骥、冼星海学习指挥、作曲。为了纪念参加革命的起点,时广涵更名为时乐濛。194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时乐濛被分派到河南军区。

  1946年6月26日,内战全面爆发。在随中原军区第1纵队突围时,时乐濛与部队失散。时乐濛与一名河南漯河籍的小战士,化装成逃荒要饭的叫花子,沿桐柏山沟历经一个多月才逃奔到唐河一带。落难中,时乐濛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刘立轩。刘立轩在时乐濛家乡教了四年书,为照顾家中的老人,回到了唐河从事教育工作,此时已是唐河县的知名人士。

  时乐濛来到唐河县惠民中学,见到了刘立轩。刘立轩清楚时乐濛的处境,便将时乐濛安排到老家石桥寺庙,任务是看护寺庙,征收租子,维持办学。

  石桥寺有11户贫农无地,依靠租寺庙的土地维持生活。其中几户由于家中多灾多难,庄稼收成又不好,交租非常困难。时乐濛就向寺庙住持说情,减免了大部分粮租。

  石桥寺庙学校有五个班学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有一部手风琴因长久失修已不能弹奏,在学校仓库存放。时乐濛修好琴边弹边唱,引来许多老师学生围观。后来,学生们一放学就去找时乐濛让他教唱歌,讲故事。他就借此机会,向学生们灌输新思想。

  一天,唐河县法院的一位承审官找到时乐濛,打探道:“共产党对待我们这样的承审官怎样处理?会不会枪毙?会不会将我们撵走?”时乐濛耐心地向他介绍共产党的政策,并以生动的事例对他说:“我舅舅是国民党的承审,前年,解放军打开县城,俘虏了不少国民党的官兵,我舅舅也在其中。解放军在一所大房子里办被俘人员学习班,讲明了共产党的政策,不虐待俘虏,愿意干的可以留下继续从事自己的职业,或者安排其他工作。不愿意干,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我舅舅因为年纪大了,不想再干。解放军给了他充足的路费,让他回法院取了行李,现在家过着舒适的晚年生活。”

  这位承审官听后,深受感动,表示:共产党来了以后,我一定为共产党做事,当一个好的法官。此外,一些学校校长、三青团员、国民党政府官员都私下向时乐濛打探过共产党的态度,时乐濛均以典型的事例说服他们,让他们拥护共产党。

  1947年11月中下旬,时乐濛向刘立轩夫妇相商告别。刘立轩夫妇依依不舍地帮他整理行囊,去追赶队伍。见有车队从背后驶来,时乐濛仔细一看,是自己的队伍,忙上前拦住。押车的战士用枪对准了时乐濛,时乐濛面带微笑,向小战士解释道:“我是河南军区第1纵队的宣传员,上次在中原突围战中失散。都是自己人,到部队见到首长再说。”车队到宿营地后,经战士逐级上报,11旅旅长、政委亲自接见了时乐濛,并将他引荐给陈赓。后陈赓安排时乐濛到豫西军区当宣传科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时乐濛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歌唱二郎山》《三套黄牛一套马》《红军想念毛泽东》《长征》《祖国万岁》,参加并主持了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的音乐创作。

  (摘自《党史博览》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