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反向背调”雇主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26日

  又一个毕业季临近,大批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即将带着新的言行和思维方式步入职场,他们不仅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甚至在面试前“反向背景调查”雇主。

  反客为主

  在求职过程中,“背调”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环节。这是“背景调查”简称,一般发生在面试流程的尾声,用人单位通过咨询应征者的毕业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关人士,对应征者的背景资料进行真实性核查。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们,给传统意义上的背调来了个“反攻”。

  在网络上,“反向背调”甚至还被总结出了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从各种网络App信息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网站了解同类岗位;更进一步,是找师兄师姐或曾经在公司实习工作过的“小伙伴”打听内幕;进阶版的,是去薪资工具里比对薪资水平,从企业查询网站上看公司规模,查老板背景,甚至还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反向背调”在大学生中常见吗?湖南大学辅导员于涵宇表示,“这种情况在毕业生中间一直都有,多年来我们在就业指导中也经常会鼓励学生去做‘职业访谈’,就是一种对于用人单位的调研。”

  “但是近年来,随着毕业生群体已经大部分是95后、00后,其中一部分对于用人单位的背调也是越来越多样化、细致和详尽。”于涵宇说,这是因为现阶段毕业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敏感性要远高于以前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组成也更加多元和社会化。

  占据主动

  在“反向背调”的操作中,不少大学生坦言,这不仅让自己对即将上任的工作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人生道路的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当第一次看到“反向背调”这一词语时,李栗感到有些奇怪。在他的认知中,主动地对公司背景进行调查,是“天经地义的”。但他同样承认,在求职过程中,公司或单位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影响求职者的主动性。

  陈苒身边的同学们同样会很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公司情况。通过“反向背调”,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薪资情况、员工特点、企业文化等的情况筛选出自己所期望入职的公司,还能在面试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陈苒正是凭借着对公司关注点的调查,既有针对性地准备了面试材料,又积极主动地把面试官引到了自己想向其展示的方面。

  让自己在求职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不少“反向背调”的大学生们认可的观点。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一名老师表示,“反向背调”证明学生有能力、有把握在求职中处于优势地位。让自己的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进行‘人岗’匹配。”

  重塑职场

  从“反向背调”开始,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主体意识,为职场带去新的风气。面对许多固有的职场传统,这一批大学生也正在以锋芒毕露的方式进行着反抗。比如,面对许多互联网大厂盛行的“花名文化”,李栗的许多同学们将之称为“切断社会联系的一种方式”并加以反对。

  甚至于,他们会有更多“不安分”的规划,陈苒虽然成功入职了最顶尖的一所会计事务所,但她计划将在工作三至五年后辞职,继续她的校园生涯。

  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达、重视自身合法权益、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这一切也会倒逼着企业去作出改变,营造出更为合理的职场环境。

  然而,有高校教师建议,大学生们在进行“反向背调”的同时还需理性认识。于涵宇表示,她对于“反向背调”的看法是双面的。“确实有部分同学的生涯发展意识比较成熟,对于行业、职业、市场的认知也相对全面,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性地分析各个岗位的利弊。”

  “但是有些学生其实还没有做好自身分析和对外的理性认知,比较单纯和主观地去看一些网上的信息和评价,比如网络上“人均年薪百万”,搜什么企业和岗位都有人劝退等言论。在反向背调的过程中,也是要秉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不单纯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来衡量一个岗位。”于涵宇说。

  “必须在水中学游泳。”于涵宇建议,毕业生如果有机会可以尽量进入目标行业和岗位去进行实习实践,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内容,处理相关流程和环节,直面职场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实战中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   (摘自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叶雨婷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