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病痛,音乐家们这样选择

作家文摘 2022年04月26日

  了解音乐家们在病痛中的真实选择,或许会让我们对音乐、对人生有所感悟。

  舒曼:化痛苦为艺术魅力

  作曲家舒曼遭受的病痛是精神层面的。观察这位天才作曲家从拥抱幸福(同克拉拉结婚)到疾病缠身,再到最终殒命于精神病院的过程,会有一种鲜明的感受,那就是力不从心。

  在生活中,舒曼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他敏感,热衷文学,怀古而热爱幻想,在浪漫主义的语境里,这些都是富有魅力的表现。可对一个切实投入家庭与社会生活的人而言,这些特点常会帮倒忙。妻子克拉拉为了照顾他、迁就他,影响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事业。

  舒曼内心的痛苦经由艺术的呈现变成了一种魅力。在舒曼的音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或与他的前辈相比,有点“不正常”。许多突如其来的情绪的急转,许多小作品各自映照的独立世界,彼此匪夷所思地连接在一起。他的很多作品即使现在听来也是新颖,或者说是奇特的。

  当舒曼明确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问题后,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不止一位钢琴家曾经指出,这样的修改影响了舒曼在创作中独树一帜的性格魅力。舒曼入院治疗后,依旧维持创作。可惜在他去世后,不少作品被克拉拉以及他们共同的朋友——小提琴巨匠约阿希姆销毁了。因为他们感到这些作品有损舒曼的形象。

  阿巴多:患癌后登上艺术高峰

  2000年,著名指挥家阿巴多被确诊为胃癌,很多乐迷为之悲伤。但他们没有料到,阿巴多指挥艺术的最高峰恰恰出现在他患病后的十多年中。

  1989年指挥家卡拉扬去世,阿巴多被柏林爱乐乐团选为新一任音乐总监与指挥。接“指挥帝王”卡拉扬的班,其实很辛苦。阿巴多并没有迎合很多人心目中对指挥巨星的固有印象。他不喜欢张扬的风格,而是注重音乐的细节,忠实于作品。随着唱片业黄金时期结束,阿巴多与柏林爱乐所录制的唱片销量远远无法同卡拉扬时代相比,但他依旧不断地探索更精深的艺术境界。罹患癌症正是发生于他指挥风格的转折关口。

  在与胃癌斗争两年后,阿巴多卸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彼时有业内人士评价,他与柏林爱乐的合作“一切都很美好,只是结束了”,暗指其艺术水平很高,但市场环境已显出丝丝凉意。

  未料,随着瑞士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的重启,阿巴多登上了新的艺术巅峰。琉森节日管弦乐团是一支由很多出色的演奏家——包括乐队首席与独奏家定期组成的“临时”乐团。阿巴多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这些音乐家聚合到一起,创造了新世纪的演奏奇观。对指挥家而言,最难带领的就是“全明星队”。但当时的阿巴多恰恰能将自己以往对于作品细致的洞察力,与演奏家们的自发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见图,2009年9月20日,“琉森音乐节在北京”开幕音乐会举行。阿巴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指挥乐团演出)。

  虽然有很多名家、顶尖演奏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阿巴多却从未将他们视为自己的表现工具。他自然的指挥风格随着岁月越发醇化,最终由量变到质变,塑造出一种并不大开大合,却真挚感人的演绎。

  傅聪:痛的时候决不妥协

  有些演奏家的手出了问题,只要其事业还在继续,往往受到的关注度较低。一方面,他们本人不希望多说,否则哪怕自己能够克服病痛而保持无损的演奏效果,人们也可能“听出”问题来;另一方面,就是演奏家的手和手臂如同最精密的仪器,会带来极大的困扰,而明白此类困扰的,只有业内人士或相对资深的乐迷。

  在当代音乐界,有一个特别让人敬仰的例子,就是傅聪先生。很多人看到过他双手缠着胶布或戴着手套的照片。有人以为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双手,其实他主要是为了对抗病痛。

  傅聪是一位“练琴狂人”,长时间练习的成果是惊人的,也是不朽的。而渐渐出现的很多伤痛,就是他攀登音乐之巅所留下的印记。钢琴家陈韵劼受傅聪先生的影响极深,他曾向笔者回忆道:因为疼痛,傅先生练琴越发痴狂。不痛的时候,他非常珍惜,而痛的时候,也决不妥协。“否则,不就证明你因此不行了吗?”     (摘自4月1日《解放日报》 张可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