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惊世佳作的无名诗人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06日 ·邱俊霖·

  提到古诗,除了李白、杜甫这样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来自民间、名气不大的“草根诗人”,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自由职业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小学课本上的《小儿垂钓》的作者胡令能便是一位典型的唐代“草根诗人”,因为家中太穷,他甚至只能以修补锅碗瓢盆为生,由于手艺不错,还得到了个“胡钉铰”的外号。

  胡令能并不出名,关于他的记载也很少。如今他的诗仅存四首,但他却在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胡令能相似的还有中唐诗人刘叉。刘叉的本职工作是当侠客,他以“任性”出名,处事随性,不加约束。《唐才子传》记载,刘叉年轻时还因为酗酒斗殴摊上过人命官司,不得不亡命天涯,直到朝廷大赦天下后才脱罪。后来刘叉发愤读书,竟写出一手好诗,完成了从逃犯到诗人的华丽转型。转型后的刘叉对往事似乎颇有悔意。有一回,一位秀才朋友很喜欢刘叉的佩剑,刘叉直接把剑送给他,并赋诗一首: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特意叮嘱秀才遇事千万要冷静,不要为了私人小恩怨就拔剑相向。

  当韩愈广招天下贤才时,刘叉慕名前往,投到韩愈门下。韩愈官运亨通,同时靠着替人写墓志铭挣了不少钱。身为豪侠,刘叉对此非常不满,于是拿了韩愈数斤黄金不辞而别,消失在了浩瀚的江湖中。

  行踪成谜型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赠去婢》)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唐秀才崔郊,传说崔郊与他姑母家的一位婢女互相爱恋,但这位婢女却被卖给了贵族于頔,崔郊对此难以忘怀。后来婢女外出与崔郊邂逅,百感交集的崔郊便写下了这首《赠去婢》。好在于頔有幸读到了这首诗,于是成人之美,让崔郊将婢女带回了家,这也传为了一段佳话。

  在历史上,像崔郊这样记载很少但却留下佳作的“草根诗人”还有很多。宋末诗人卢梅坡存世诗作不多,却凭借着两首《雪梅》留下浓墨一笔,其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更是名传千古。和崔郊一样,卢梅坡的生平事迹不详,“梅坡”也应该不是他的真名。

  隐士高僧型

  唐末至五代时期,在遥远的桂岭有一位叫翁宏的隐士诗人,他创作的诗如今只存下三首,其中的《春残》却很有名。这首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颔联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融情入景,工丽自然。后来的北宋词人晏几道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还引用了翁宏的诗句,被晚清学者谭献称赞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不过,要论隐士的最高境界,那还得数北宋理学家、数学家邵雍不可。邵雍淡泊名利,也不参加科考,但名声大了盖也盖不住。有人向朝廷举贤,邵雍偏偏称病不去赴任。邵雍也写得一手好诗。一年春天,邵雍出门游玩,看到乡间骀荡的春光和迷人的风物,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用简单的数字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清丽的田园风光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高僧型诗人的佳作也有许多,比如唐代诗僧黄櫱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科场失意型

  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往往会写诗以抒情明志。唐玄宗时期的刘方平就写过一首很出名的宫怨诗: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怨》)

  同样科场失意的诗人陈陶干脆取了个“三教布衣”的外号,就是精通儒、释、道三教的普通百姓。陈陶留下的诗不多,但他的《陇西行》却绝对名震千古: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要说到科场失意,恐怕没人比罗隐更惨了。罗隐素有才华,但应试水平太差,一口气考了十几次科举,结果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不过他能够自我排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

  然而,通读罗隐的作品便能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相反,他天天都发愁,而且爱发牢骚,比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罗隐常常以锐利的笔锋去揭露晚唐社会的黑暗,这首诗只是他众多讽喻诗中的一首。     (摘自4月16日《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