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振羽夫妇合影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父命”回湘
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形势骤然紧张,北平中国大学历史学教授吕振羽屡屡接到父亲的家信,催促他赶紧回乡“开荒”。吕振羽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镇溪田村,其父吕公斌是私塾先生,希望爱子早日还乡以避开乱世兵火。不过,吕振羽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父命”也可理解为组织指令,周小舟从延安来信:“家父嘱,盼兄速回湘开荒。”
1937年9月,吕振羽一路历尽波折,“回湘开荒到星城”。从当月18日开始,吕振羽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旅行纪实散文《脱险归来》,前后连载17天。卢沟桥事变以后,被困的吕振羽冒险化装成商人出逃,从北平到天津、塘沽、烟台、济南,沿途见闻日寇、汉奸作恶多端,人民受尽凌辱,黑心老板、茶房趁火打劫等,在文章的末尾部分,吕振羽写道:
到现在,已经没有前方和后方,男的和女的,老年和少年,尤其是南方和北方的分别,大家都逢着同样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去作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工作——不仅是应当给予每个人参加抗敌工作,而且应该自动要求去参加抗敌工作。
文风大变
此前,吕振羽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而闻名学界,但从此,他的文章风格大变,更加贴近时代现实。在长沙近一年,吕振羽在湖南《大公报》《中苏半月刊》等发表通讯、时事述评、政论等文章三十余篇,如《张伯伦的远东政策与中国抗战》《湖南救亡工作的检讨》《迎接着大时代的长沙》《论保乡和卫国》等。
1937年10月8日,省城文化界在长沙青年会召开筹备会,吕振羽作为首倡人,发起成立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稍后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研究部主任。1937年12月,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成立,吕振羽参与前期组织筹备。通过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吕振羽组织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如读书会、街头演出、战时训练班、中苏问题座谈会、俄语补习班等。1938年,吕振羽的《抗战的前途》《中苏关系的过去和未来》《抗日战争中的苏联问题》先后在生活书店出版,服务抗战不遗余力。
1938年8月末,吕振羽携恋人王时真离开长沙城,奔赴谋划已久的目的地——塘田寺对河村,这里离吕振羽家只有十余公里路程。在夫夷河边,清朝湘军将领席宝田曾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塘田别墅,吕振羽和一众战友将在此创办后来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
战时讲学
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日军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这促使吕振羽思考新的出路。在省城开展抗战宣传动员,激扬文字,固然激动人心,但与抗战一线终究隔着一层,吕振羽决心开展更接地气的实践工作,创办一所战时大学。吕振羽向徐特立汇报了创建战时讲学院的想法,经徐特立报告中央并得到同意。
1938年9月上旬,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张治中为名誉董事,赵恒惕为名誉董事长,刘子奇、李琼、岳森等党政军要员为董事会成员,覃振为院长,吕振羽为副院长。受党组织派遣或者吕振羽邀约,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云集塘田战时讲学院,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院课程设置很有特色,除了国文、数学、外语等常规课程,还开设了大量服务抗战的课程,如游击战术、军事常识、抗战常识、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吕振羽亲自讲授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等课程。课堂学习之外,还组织戏剧队、歌咏团、漫画组、壁报组、访问队,深入周边乡村,宣传抗日救国。开办民众夜校、识字班、联欢晚会,吸引了数百上千群众,老汉、老太太破天荒上台唱山歌,经常有人把自家产的甘蔗、橘子悄悄放到老师桌上。塘田战时讲学院一时声名远播。
塘田战时讲学院前后办学七个月,招生两批约250人,便被当局武力解散。但是,接受信仰武装的学员和千百被熏陶的民众,已经成为星星点点的火种,带着燎原的希望散落在茫茫大地。 (摘自《书屋》2022年第4期 王金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