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保险代理人流失背后

作家文摘 2022年05月10日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行各业备受冲击。保险业便是其中之一。大略估算,2019年底疫情暴发以来,保险业代理人流失达到400万。

  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七成保费来自人身险,而人身险保费中六成来自个人代理渠道。

  1992年,友邦保险最早将个人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内地,开启了内地寿险营销的崭新时代。个人代理制度的精髓,是一套对代理人业绩考核、晋升、薪酬发放的基本法。

  国内保险公司的基本法大致相似,通常将代理人分为业务员、主管、经理、总监,主管以上每级再分为初、中、高3档。所以,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职级为9档,常被称为“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虽然有9个职级,但并非“层层相压”。主管以上每个职级都可以增员,在基本法激励增员的导向下,发展人力成为代理人获得高薪和晋升的重要途径。过去多年,寿险行业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人力的扩张。

  然而,当轰轰烈烈的“增员运动”变成“减员运动”的时候,整个过程就反过来了:没有新单、无管理津贴的业务员往往最先离开。

  中国人寿前总裁万峰说,代理人核心问题是收入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风险信号。2021年上半年是业务员的流失,从四季度开始,流失的是主管了。

  如今,保险业的灰犀牛,实打实地走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面前。年轻人进入保险行业的意愿在下降;互联网保险、惠民保等普惠型保险兴起,也让传统保险销售难度增加了。

  “抓住机会调整业务结构,制定合理的负增长计划,也是正确的发展方式。”万峰呼吁保险公司管理者,寿险公司业务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发展的慢活,所谓“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都是给自己挖坑。随着保险回归保障,随着产品转向以养老、健康险为主,行业座次的重排一定会到来。

  保险业转型的口号已经喊出多年,随着疫情进入攻坚阶段,行业最坏的时刻到了吗?什么时候能见到底部?记者了解到,随着保险公司大力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人均产能提升的信号已经出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保险公司的增员门槛在起变化。

  太平人寿上海徐汇支公司总监庄梅杰告诉记者,她的团队在招募业务伙伴时,看重对方是否在入司之前就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这样的新人能更好地对接有经济实力的客户,更容易留存。

  “保险行业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江苏苏州的保险代理人周重志认为,保险业当前最需要的,是一群自尊、自信、自爱,对行业有敬畏感的人加入,重建行业形象。     (摘自5月6日《证券时报》  潘玉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