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泡在生活里

作家文摘 2022年06月14日 ·舒心·

  从1965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新站长》算起,文坛老将蒋子龙(见图)已在文坛跋涉57年。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更被视作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也令他一夜成名。

  已过耄耋之年的蒋子龙近来陆续出版小说集《开拓者家族》、随笔集《故事与事故》《人间世笔记》,一幅幅人生世相,睿智深刻,诙谐练达。

  “念故事的人”

  说来有趣。蒋子龙成为作家,全因一则赌约而起。他在天津读中学时,一位同学恶作剧地把他投给《天津日报》的退稿钉在墙上,还语带讥讽:“蒋子龙还想当作家?咱班40个同学,将来出39个作家,剩下一个就是蒋子龙。”不服气的蒋子龙到图书馆拼命看书,一个人躲到铁道边的林场深处写稿子,不断地投给报社和杂志社,但是所有的投稿都失败了。

  对文学的第一次冲击,遭遇惨败之后,蒋子龙考进了铸锻中心技术学校,后来分配进了国家重点企业天津重型机器厂。蒋子龙对机器设备和操作技术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敏感,两年后就当上了生产组长。正当蒋子龙在工厂干得十分带劲的时候,海军来天津招兵,凡适龄者必须报名并参加文化考试,蒋子龙竟考了个全市第一。参军入伍的蒋子龙,又步入海军制图学校继续上学。因为学习成绩好,蒋子龙在海军制图学校当上了班长。

  那时部队时兴成立文艺宣传队,月月有晚会。蒋子龙为了自己班的荣誉,每到月底都得编几个小节目。领导认为他还能“写两下子”,遂叫蒋子龙为大队的宣传队编节目。有一次到农村演出,当进行“诗表演”时,有的社员忽然哭了起来,紧跟着台上台下一片唏嘘。由此,蒋子龙意识到,写作是和人的灵魂打交道。1972年,《天津文艺》创刊,蒋子龙发表了小说《三个起重工》。

  “我舍不得丢掉文学,也舍不得丢掉自己的专业,每经过一次磨难就把我逼得更靠近文学。”蒋子龙说,文学对人的魅力,并不是作家的头衔,而是创造本身,是执着求索与痛苦研磨。他的人生就这样被文学“绑架”了。

  成名作曾屡陷风波

  初涉文坛,又是“工厂业余作者”,蒋子龙的几部小说屡遭争议。

  “文革”结束后,“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天津召开,蒋子龙列席大会。会间,原《人民文学》的老编辑部主任许以在会场找到他,说《人民文学》要在1976年年初复刊,约蒋子龙为复刊第一期写篇小说。

  蒋子龙白天开会,晚上通宵开夜车构思,会议期间完成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刊登在1976年复刊第一期《人民文学》。不承想,小说很快被界定为“宣传唯生产力论”,受到批判。

  这一年,蒋子龙得了痔疮,去医院做了手术。术后三天,病房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外面正下大雨,她淋得像落汤鸡,进门就鞠躬,向我赔礼道歉。”原来,她是《人民文学》的编辑,先是找到工厂,又从厂子找到医院向他约稿。蒋子龙被感动了。他开始构思,以一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完成了《乔厂长上任记》。小说里,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小说后来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同样引起轰动。

  与《机电局长的一天》的境遇一样,《乔厂长上任记》也曾招致批评。这时候,蒋子龙反而不怕了。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报纸上每见到一篇批判文章,就再写一个短篇。下班的路上,他买一瓶啤酒,再买五毛钱的火腿肠,吃过晚饭,就在厨房里写小说。当晚写完,第二天改一遍,再誊清寄走。那时期他先后写下《拜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作品。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等一批作品,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蒋子龙也被誉为改革文学奠基人,2018年更是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多听多看”

  蒋子龙始终对知识、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10多年前,67岁的蒋子龙出人意料地以一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农民帝国》再次冲击文坛。“我在农村待了14年,在城市待了60多年,仍觉得不能融入城市。”来自农村的蒋子龙一直觉得,自己骨子里是农民。写《农民帝国》对蒋子龙来说是创作题材上的一大跨越。但是,面对已在农村题材上耕耘很久的作家,他仍有信心:“那么多高手,我可能写不过他们,但我和他们的味道不一样。”

  人活着是要不断总结的,到老年系统地回顾一生,写本自传,留下自己一辈子的感悟或是教训,似乎是作家最后必须写的一本书。几年前就有朋友劝蒋子龙动笔,但他至今还没有想好用什么表达方式。不过,他一直保留着“多听多看”的习惯,有外出的机会,特别是去企业、下农村,轻易不会放过,朋友聚会也一定要参加,老友畅叙如同灵魂透气,一大快乐。还得泡在生活里!    (摘自6月7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