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电影人柳和清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许朋乐·

柳和清、王丹凤夫妇结婚照

  柳和清,这位上海的富家子弟,从出生那天就被电影的光环笼罩着。他的父亲柳中亮和叔叔柳中浩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上海滩创建国泰影业公司,打造了集制片、发行、放映、演员经纪等为一体的电影帝国。 柳和清自幼便享受着电影给他带来的优渥生活,也感受着父辈言谈举止给他的教诲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基因也深深植入他的心中。

  父辈的交友之道

  十多年前的一次闲聊中,柳和清谈到,他父亲虽然是老板,但许多事都亲力亲为,舍得花功夫,下本钱。他待人热情,做事大方,善于交朋友。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从做朋友开始交往,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平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陪朋友进戏院,去饭店,上茶楼,叙友情,谈电影,聊家常。谁有困难,谁有需求,都慷慨解囊。

  柳先生还举了他父亲柳中亮和田汉交往的例子。有一次,他俩路过福州路,田汉拉着柳先生进书店,买了一大摞书。柳先生不仅主动抢着付款,还掏出名片告诉书店老板,以后田先生买书,不管买多少,请把账单送到他的电影公司,由他买单。自然田汉也不把柳中亮当外人了,彼此间有了多次合作。

  柳和清说,父亲的朋友很多,涉及艺术的各个门类。画家林风眠就和父亲相交甚笃。当年林先生虽蛰居南昌路一幢小楼,但因画市萧条,他的画卖不出价钱,经济比较拮据。无奈,他常来找柳中亮先生调头寸,柳中亮总是有求必应,纾困解难。林风眠经常不能及时还款,只好用自己的画相抵。柳先生又特别喜欢林风眠的画风,常常还要买一些。这样日积月累,柳家收藏了相当数量林风眠的画,有几幅还是比较罕见的没有着色的手稿。

  柳先生说父亲和叔叔虽是电影大亨,但他们并不把追逐金钱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他们有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痛恨一些电影粉饰社会、脱离现实的“票房为上”的现象。20 世纪 30 年代初,他们建造了金城大戏院,公开和美国电影叫板,亮出了只放国产片的旗号,对左翼电影更是支持,成为联华、天一、昆仑等进步电影公司的重要市场支柱。金城大戏院也赢得了“国片之宫”的荣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风云儿女》也是在金城大戏院举行的首映式。

  与王丹凤携手到老

  柳和清先生的爱妻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他说当年爱上王丹凤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是圈内人,电影成了两颗年轻的心接触交流的平台。他们年龄般配、性格相近、才貌俱佳。他义无反顾地展开追求。王丹凤开始对柳公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接触多了,她发现这位柳公子不仅很有教养、聪明好学、知书达理,而且热情通豁。1951 年,正当香港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王丹凤毅然回到上海,与柳和清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一走就是 65 年,直至 2016 年,柳先生突发疾病离世。

  在我的印象中,柳和清老师似乎是这个家庭真正的主人,他操持着家,呵护着妻子,照顾着女儿。柳老师对丹凤老师关怀备至,尤其在丹凤老师因腰伤卧床时,更是寸步不离。王老师是名人,想见她、请她的人太多,丹凤老师生性善良、热情单纯,每逢有这样的邀请,她都难以拒绝。而柳先生总是一句“谢谢侬,王老师身体欠佳,去不了”,婉言谢绝。在他看来,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没必要无原则地折腾自己。

  创办功德林素食馆

  退休后,柳和清先生携手丹凤老师做了两件有轰动效应的事。

  第一件事,1985 年,他们夫妇受邀赴美国参加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收到请帖后,夫妇俩面面相觑,“里根当美国总统,与我们有何相干?”他们去了美国后才知道,这是一次善意的回报。原来,柳和清在东吴大学读书时,班上有个同学成绩很好,人品也不错,但因家道变故,经济拮据,交不起学费而准备辍学。柳先生知道后觉得十分可惜,于是趁周末回家时与柳父谈起了这件事。柳父在问清这人的具体情况后,关照柳和清“你给她说,书不能不读,学费我替她交了”。这位学生完成学业后,世事动荡,与柳和清失去了联系,但她也没有忘却柳父的善举。20 世纪 70 年代末,她找到陕南新村,见到了柳和清先生,表达感恩之情,并执意留下一笔美元作为报答,被柳先生婉言谢绝。当这位同学的丈夫出任里根先生竞选小组成员,并取得成功后,他们决定邀请柳先生夫妇参加总统就职典礼,表示感谢。

  第二件事,1989 年,柳和清和王丹凤一同来到香港。王丹凤在香港有许多电影界的熟人朋友,而柳先生对香港还是陌生的。能干些什么呢?最后还是姑妈提醒了他,开家面店,香港有许多上海人,特别喜欢吃海派风味的面条,生意一定会不错。开店要有资金,姑妈出面找到自己的闺蜜、大老板李嘉诚的太太。李太太同意出借 30 万港币。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间门面也是件让人挠头的事。幸亏朋友帮忙,总算在一条不算闹市的弄堂里盘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店面。接下去提申请,领执照,装修,60 多岁的柳先生都亲力亲为。

  面店开业后,凭借食材精良、做工精致、味道正宗、价格又公道的吸引力,饭店门庭若市。随着如李嘉诚太太等人的光顾,面店名气越来越响,狭小的店面难以满足需求了。柳先生把目光聚焦在素食上,他发现香港信佛的人多、讲究养生之道的人也多,正宗的素食有很大的顾客群。于是经过各方相助,小面店终于走出弄堂,进入了铜锣湾的华润大厦,摇身一变成了宽敞的功德林素食馆。从小业主到资本家,柳先生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跨入耄耋之年后,这对伉俪回到了上海,开始淡泊宁静的生活。     (摘自《世纪》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