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军:翻译不是“个人爱好”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15日

  杨铁军的经历堪称“奇特”。当发现博士阶段的理论学习脱离文学性,他果断选择了肄业,转行到计算机专业。转业之后,他很快恢复写作,并在工作之余开始翻译诗歌。多年的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奥麦罗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大学的时候我就翻译过美国诗人阿胥伯莱,但是当时英语水平太有限,那种翻译基本没有意义。真正开始翻译是很后来的事,那时候我已在美国工作多年,一度迷上了弗罗斯特,每晚睡前都要捧着他的书看一些,于是就试着译了几首,贴在网上。

  我把翻译看作我写作的一部分,所以严格说来,翻译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一项拓宽自己视野、锤炼自己语言的事业。

  (相较于专业译者)“诗人译诗”的优势在于对汉语诗歌语言的把握,如果这位诗人能写出像样的诗的话,那么他翻译的时候走偏的可能性肯定会小一些。

  不过诗人翻译的劣势也许更引人注目,因为很多诗人其实外语并不过关,有的更是差得很远,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不说,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对诗有一种预设,认为诗就得让人看不懂,如果读者能读懂,就不算好诗。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他们完美地误读了原文,并以之自傲。

  现在我们对外国诗歌的翻译还停留在“重量不重质”的阶段。我觉得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无论是自己推介还是外国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除了解决“有无”的问题,还要考虑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可能产生的误读。我们能做的是立足于自己,写出好作品。   

  (摘自11月11日中国作家网 刘鹏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