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秋冬“顶流”水果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15日

  俗话说:“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霜降节气过后,红彤彤的柿子就可以下树上市了。一个个圆润饱满、清甜软糯的柿子,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

  现有考古发现,中国人吃柿子的历史超过3000年。在岭南,广东高要的茅岗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在长江流域的湖北荆门,也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过柿核。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柿子可能就已经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果了。

  而据文献记载,早在西汉,司马相如在所著《上林赋》中就有“枇杷、橪(音rǎn)、柿”的记载。《礼记》中则有“枣、栗、榛、柿”的记载,当时已把柿子作为普通的果品。到了南北朝时,柿树有了比较大面积的栽培。比如《梁书》“沈瑀传”记载:“瑀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人皆欢悦,顷之成林。”

  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人们创造出了很多种处理柿子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柿子做成柿饼。《本草纲目》中记载:“晒干者,谓之白柿……白柿即干柿生霜者。”

  柿饼和柿霜都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柿霜味甘,性凉,有清热、润燥、化痰的功效,还可以治口舌生疮,咽干喉痛,肺热燥咳等症。柿饼味甘涩、性寒,有润肺涩肠、止血的功效,可治咳血、尿血等症。

  柿子颜色红润、形态饱满,看上去就惹人喜爱。自古以来,柿子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欢柿子。

  国人咏柿由来已久。最早歌咏柿子的诗见于南北朝时的南朝梁代。简文帝萧纲在感谢太子给他送柿子的文章《谢东宫赐柿启》中,形容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

  近现代文人雅士眼中,柿子圆硕而招人喜爱。老舍写他理想的居所时说,院子里一定要有几株果树,于是他就在小院种了柿子树,还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齐白石酷爱画柿子(见图),还总要题上“事事平安”一类的吉祥句,借画寓意,借物送福,更曾自喻为“柿园先生”。   (摘自10月28日《北京日报》 敦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