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女中:

百年女校的前世今生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22日 ·宋春丹·

校长薛正

1947年,身穿代表级色的绿色旗袍毕业生们,在中西女中莲吉生堂前照毕业照

  11月6日,上海市唯一的女子中学——上海市第三女中迎来130周年校庆。

  用整本英文名著做教材

  1892年3月17日,基督教美国卫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倡建的中西女塾举办首届开学典礼。这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收费制女校,以培养亦中亦西的“通才”为目标。

  中西女塾的学费是一般学校的近两倍,但新生仍然源源不断,宋氏三姐妹等知名人士都毕业于此。

  在第二任校长莲吉生主持下,中西女塾购买了占地89亩的经家花园,于1917年搬入忆定盘路(今江苏路)新校址。

  1930年,中西女塾正式向国民政府立案,改校名为“中西女子中学校”。立案后,初中除英文课外改用中文课本,高中除国文课外仍用英文原版教材。

  1936年,中西女中教务长薛正受聘,成为首位华人校长。她曾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毕业于燕京大学教育系,爱穿一袭中式旗袍,喜欢把大衣披在肩上,走路带风,气度非凡。那时校内大小事宜都要请示美国顾问,为了争取更多自主权,薛正聘请了五至七位骨干中国教师组成了校政委员会,每星期召开一次例会讨论校政。她还有意识地支持校内进步力量。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美国教会决定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发挥校政委员会的力量将学校保下,并使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亦中亦西”的女校。

  中西的“传统”

  学校奉行“平时严格、战时从容”,没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但小测验随时有。每门功课累计起来的平均分就是学期成绩。绝大部分学校都以60分为及格线,唯有中西女中是70分及格。两门不及格要留级,再次留级就面临退学。学校有一种浓郁的气氛,那就是考试不好不会受到歧视。测验随时都有,但不排名次,不树尖子。学校希望,每个女生都能内心有力量,自尊上进,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中西女中学生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给先生(那时对老师不论性别皆称“先生”)起外号。就1947届而言,初一国文老师吴景贤前额留了一束有弧度的刘海,形似饺子,外号“汤面饺”。高一高二国文老师袁炜彤,名字用上海话念来像“圆饭桶”,这就成了她的绰号。高三国文老师吕呐是历史大家吕思勉之女,家学渊源,一手飞逸遒劲的板书,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她是少有的没有获得“尊号”的老师。

  历史老师陈懋恒是陈宝琛的侄女,夫家姓赵,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满腹经纶,工诗词古文,精通琴棋书画,是史界才女,但不苟言笑,又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同学们背地里叫她“赵老太婆”。

  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数学老师王承诗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常叫几个同学同时上黑板做题,然后分析各种做法的特点。她还常常在上课中间突然来个十来分钟的临时测验,时间一到,她一声“停”,谁也不敢再多写一个字,否则她就不收甚至撕掉学生的卷子。大家背后都叫她“王老虎”,她知道后欣然受之,家中收藏了一玻璃柜各种老虎公仔,布的、瓷的、塑料的都有。

  训育主任吴景昭在每晚9点熄灯后必逐一查房,若哪间寝室还有灯光就会“笃笃笃”敲门三下,同学送外号“猫头鹰”。吴景昭的名言是,只有从生活细节抓起,才能培养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1948年圣诞大联欢时,有住校同学在寝室门口挂了一幅名为“普天同庆”的海报,画着一所房子,里面有若干个房间,里面住着老虎、狮子、猫头鹰等动物,有一个房间里还放了一只圆饭桶。老师们一笑了之。

  中西女中的图书馆也很有特色。图书馆有全套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有最新英语杂志,有当时的流行小说,也有英文版《资本论》等左翼书籍。有同学回忆,自己在那里贪婪地读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日出》、茅盾的《子夜》、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

  30年代曾在中西女中读书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曹宝贞回忆,她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借换书本,曾写了一篇《揭露传教士文化侵略》的读书笔记,美国老师看后虽不甚高兴,但无一字责备,还给她打了个A。

  “最后的贵族”

  1943年2月,美、英籍教师都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后被遣返回国。这年暑假,日军强占了中西女中校舍,学校被迫搬迁至海格路(今华山路)英童公学上课,地方还不到原来一半大,各班只能上半天课,有的排在上午,有的排在下午,音乐和体育等课外活动全部取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才得以迁回原址,美国教师也陆续回归。三个月后,学校如期开学。官员们大批携家眷从后方返回上海,希望自家女儿能不经考试直接进入中西女中,被薛正拒绝。一些人认为这样做对“抗日功臣”太不讲情面,但她不为所动。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的女儿和白崇禧的女儿都是经过考试才被录取的。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的主人公李彤就是一个曾在中西女中读书、才貌出众的大家闺秀,毕业后赴美留学,1949年突然收到父母在赴台途中不幸遇难的消息,遂自我放逐,最后投河自尽。谢晋将之搬上银幕,改名为《最后的贵族》。很多中西校友认为中西校友大多事业有成,自尊自爱,李彤代表不了她们的面貌。能代表中西人面貌的是中国首位营养学家严彩韵、音乐家姚锦新、歌唱家蒋英、中科院院士黄量、企业家荣漱仁、艺术家顾圣婴、导演黄蜀芹等校友。

  1948年,薛正赴美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期间陈观裕担任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薛正放弃学位回国,继续出任中西女中校长。学校给她10年的时间完成论文,但她最终也没有完成。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教会建议美籍教师撤离。他们在中国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

  恢复为女子中学

  1952年7月5日早上,中西女中的师生们在校门口迎来了圣玛利亚女校的师生。

  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创办于1881年,其前身是1851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琼斯女士设立的文纪女校与俾文女校。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校合并,成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薛正继续担任校长,她一生未婚,住在校园里潜心教学。上海市三女中是公立学校,学费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学校扩大招生,择优录取,普通家庭的女孩源源不断跨进了校门。

  1969年,上海市三女中实行男女同校制,入学人数攀升到3000多。

  1979年,薛正受中西校友会邀请访问了纽约、旧金山、中国香港等地。这是她 1950年后首次出国访问,在海外校友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经由海外校友们的积极活动,在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鼎力支持下,1981年,上海市第三中学恢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重回重点中学行列。

  1995年,薛正去世。上海校友们筹资,为她修建了塑像。陈晋明还推动设立了为期七年的“薛正希望工程”,招收了84名女生,资助她们上高中和大学,其中56名考上了大学。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