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见图)是17-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也是18世纪“以最大的顽强精神持之以恒地关心中国的人”。他所编辑的《中国近事》是德国一部研究中国的汉学著作,表达了欧洲思想文化界的一种新倾向和新的文化态度。他在《中国近事》的序言中一开始就指出:
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终于汇集在了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如同“东方欧洲”的Tschina……也许天意注定如此安排,其目的就是当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和相距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的时候,也会把它们两者之间的所有民族都带入一种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他在1697年给白晋(清初法国传教士)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您如果能告诉我一些有关从中国带来或是已经或将要运往中国的东西的具体情况,那就太好了。我对这些很感兴趣……因为我们能够几乎像注射一样,把我们的知识技能一瞬间传授给他们,我们也一样能从他们那里一下子认识一个崭新的世界。
莱布尼茨对当时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抱有极大的希望,“……这就像文明之光的交换,能在短时间内让我们掌握他们奋斗几千年才掌握的技能,也让他们学会我们的技艺,丰富双方的文化宝库。这都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光辉伟业”。
莱布尼茨认为欧洲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是基于,欧洲的长处是思辨与数学;中国的长处是实践性和经验性。对于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莱布尼茨始终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没有那种“欧洲中心主义”、基督教文化至高无上的观点,他在《中国近事》中说:
我这样说,只是希望我们也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对我们更有利的东西,特别是实践哲学和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
1705年8月17日,他在给巴黎负责整个东方传教的维利乌斯神父的信中说:
因为虽然我发现大部分我们的传教士倾向于用鄙视的口气谈论中国人的知识,但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方式、手工制造技术,甚至是游戏,与我们的几乎全部大不一样……哪怕是一份对他们日常事务毫无文采但准确无误的描述,也一定会让我们备受启发……比了解不少学者热衷的古希腊罗马人宗教仪式和用具有用得多。
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不仅仅拉开了德国汉学研究的序幕,而且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成为中国和欧洲思想连接的纽带。 (摘自11月7日《北京日报》 张西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