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侧记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22日

  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隆重启幕(见图)。第八届鲁迅文学奖35位获奖者齐聚一堂,在隆重典雅的颁奖礼上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鲁迅文学奖创办于1997年,设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七个奖项,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此次鲁迅文学奖之夜,是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学盛典。

  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5位作家作品,丁晓平的《红船启航》沉雄厚重,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讴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以新颖灵动的形式生动描绘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钟法权的《张富清传》中,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无私的奉献铸就一座人格和精神的丰碑。龚盛辉的《中国北斗》是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的壮美画卷。蒋巍的《国家温度》中,阳光灿烂,激情澎湃,全景式展现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国家意志与人民力量。

  随后颁发了文学理论评论奖。杨庆祥的《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敏锐勘探文学现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纵横开合的视野。何平的《批评的返场》体现着介入与实践的品格,拓展了文学与文化、社会的对话空间。张莉的《小说风景》,在既往经验与当下创作的对照中,彰显富于女性意识的整体性洞见。张学昕的《中国当代小说八论》呈现了作家论作为重要批评体式的潜能。郜元宝的《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使当代经典焕发出新的精神力量。

  短篇小说中,刘建东的《无法完成的画像》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张者的《山前该有一棵树》中,坚韧不拔的胡杨闪耀着天山脚下兵团儿女的精神光谱。钟求是的《地上的天空》,富于想象力地在日常生活裂隙中探测人性的高度。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中,“家”与“国”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蔡东的《月光下》映照人的疏离与亲情,古老的诗意转化为现代经验的内在光亮。

  散文杂文奖中,江子的《回乡记》书写变革中的山河故土,是面向广阔人间的滴血认亲之作。李舫的《大春秋》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沈念的《大湖消息》以地理空间熔铸美学境界,以身体力行测量生态人心。陈仓的《月光不是光》是普通人迁徙流变的生活信史。庞余亮的《小先生》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是一座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

  第八届鲁奖诗歌奖,刘笑伟的《岁月青铜》弘扬政治抒情诗的优秀传统,抒写强军壮歌,吟咏家国情怀。陈人杰的《山海间》眼中山河壮丽,心底时代巨澜。韩东的《奇迹》洗练而精密,宽远而平和,提示了凝视和感知日常生活的特别视角。路也的《天空下》亲近生生万物,融汇内心万象。臧棣的《诗歌植物学》在深刻的对话中抵达对人和自然的双重赞美。

  随后颁发的是文学翻译奖。许小凡的译作《T. 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流畅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杨铁军的译作《奥麦罗斯》克服巨大难度,最大限度地复现了这部史诗的渊深宏阔。陈方的译作《我的孩子们》造诣深湛,准确把握原作的复杂文体。竺祖慈的译作《小说周边》以严谨、忠实的风范再现原作洗练、恬淡的气息。薛庆国的译作《风的作品之目录》与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频共振,达到形神兼似的境界。

  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王松的《红骆驼》引领我们仰望奉献与爱的崇高人生。王凯的《荒野步枪手》以精湛的对比、铿锵的共鸣,刻画新时代军人的勇毅形象。艾伟的《过往》中,人性与人生的幽深缠绕抵达了柳暗花明的宽谅与和解。索南才让的《荒原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内在地指引着各民族兄弟的梦想。葛亮的《飞发》是中国故事中的香港故事,体认历史的流变、文化的根性、人的信念与坚守。

  此次鲁奖文学之夜,庄重典雅的大型文学颁奖典礼与形态丰富、传播力强的电视台晚会和网络平台直播充分融合,激励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扎根于热土,与人民同行,勇攀文学高峰,为伟大时代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  (摘自11月21日《文艺报》 周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