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谐音梗”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13日

  几乎所有的汉语词典在解释“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时,都认为它源自《诗经》里的“桃之夭夭”;将“桃”字改为谐音字“逃”,虽然读音不变,含义却有着云泥之别。

  其实这种谐音的修辞方式,在古代汉语中极为普遍,多是将某一词中的关键字(词)用同音字(词)来替代,使其含义发生变化,无论是雅言还是俗语,都可以使用这种修辞方式。一般来说,雅言中的谐音比较隐晦,不明说,把寓意藏在里面,例如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的“无晴(情)”“有晴(情)”和“丝(思)方尽”就是运用谐音修辞的典型案例;民间俗语中,这样的表达更多,也更直白,例如“年年有鱼(余)”“金鱼(玉)满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最有名的莫过于饺子的来历:宋代发行的纸币叫做“交子”,人们为了图吉利,把面食做成元宝的模样,命名为“饺(交)子”,作为新年必须要吃的食物,寓意吉祥多福,富贵多财。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得词语表达出双重含义的形式也被称为“双关语”,它充分利用了汉字中多音字众多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了汉语词汇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

  “桃之夭夭”一词源自《诗经·周南·桃夭》,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歌。此诗以桃花起兴,用春光明媚时刻盛开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姑娘出嫁,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借此祝福新婚女子生活美满,家庭和睦,幸福顺遂。“桃之夭夭”在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此诗的起首词,也是赋比兴的关键词。

  “桃之夭夭”一词“被谐音”,发生词义的变化,是在明清的俗语文学时代。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纂辑的《醒世恒言》中,可见“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两词混用。在明代的其他戏曲著作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如《飞丸记》的“老爷分付杀他,我生怕他桃之夭夭”。由此可见,“逃之夭夭”来自“桃之夭夭”的谐音;“桃”“逃”之变,名(词)动(词)置换,美好瞬间变成逃匿,“夭夭”也不再是三月桃花灿若云霞的浪漫和美好,而是逃跑时的仓皇狼狈与不管不顾。

  如果将这种经过谐音改造的“逃之夭夭”用到《诗经·周南·桃夭》中,其表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有“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的美好景象,也不再寓意“宜其室家(家室、家人)”的美好祝愿了。因此,“谐音梗”这种文字玩法的好处是变难为易,便于理解,但仅限于从高到低、从雅到俗、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反之,则“此路不通”。   (摘自11月19日《北京晚报》 景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