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中)与随从官员及日本外使的合影
晚年黄遵宪回到广东嘉应故里,在此度过了隐退后的余生。“人境庐”是他的斋名,取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崇尚现代西方科学
作为“人境庐”的主人,黄遵宪早在“人境庐”建成前就采用这种风格。他回乡不久便购得一块与他住处相邻的宅地建造“人境庐”,并执意安上一扇大玻璃窗。他20岁时就写过一首诗,幻想坐在室内,阳光能透过窗户直射进来。
在那充满阳光的居室,他栽培了一些从新加坡带回来的奇异植物,书房内备有维多利亚式的家具。门前“人境庐”三字的匾额由在东京的友人日本书法家濑温书写赠予。他在花园里种了各种果树和花卉——兰花、香蕉、李树、桃树等,还有伦敦的玫瑰、德国的菊花。他将番木瓜引入嘉应,使之成为该地的经济作物。他怡然自得地在花园里劳动,或身着一件短夹克在乡里散步。
黄遵宪在国外时便习惯了西方食品,尤其偏爱牛肉汤。黄遵宪退休后除食用面包外,还经常吃黄油和牛奶,这是通过瑞士传教士从瑞士进口的,传教士在嘉应创办了一所医院和一所教德语的语言学校。他并非简单地品尝西餐,而是相信其营养价值。由于黄遵宪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生活起居的安排几乎到了刻板的程度。他深信西医,一生病便去瑞士医院就诊,或派人去请瑞士医生来家,他从不信中草药。这也是他崇尚现代西方科学的一个显证。
这一时期是黄遵宪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将150首诗辑为《日本杂事诗》。
确信新学将取代传统学术
作为“人境庐”的主人,黄遵宪希望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故谢绝了到政府供职的所有邀请。李鸿章邀黄遵宪到广州充当他的幕宾,他向黄遵宪征求如何治理广东的意见,黄遵宪建议建立现代警察系统及废除对大米征收的过境税,后李鸿章请他组建广州的警察系统并主持开办广东矿务。黄遵宪多次收到李鸿章的请求信,在交换了对铁路和矿务的意见后,他婉然谢绝了李鸿章的邀请,又回到故里。他还谢绝了其他的邀请,其中包括张之洞和刘坤一。谢绝这些邀请的真实原因是他不再信任慈禧太后和满族亲王把持的政府,他忠诚的对象仍是光绪帝。
黄遵宪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教育儿子、侄儿和外孙上。他家的私塾共有5个学生,开了5门课:掌故、史学、经学、格致和生理卫生。除在此上课外,他还在嘉应协助筹办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黄遵宪确信传统的学术定将被新学取代,他在西方生活过多年,认为经学毫无实用价值。他鼓励他的学生到日本去求学。1904年他送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堂侄、一个外甥及一个弟子去日本留学。
对梁启超寄予极大的希望
1902年春,黄遵宪与梁启超取得了联系。梁氏至1898年底流亡日本,1902年初,他创办了《新民丛报》,这份影响很广的刊物一直办到1907年。该刊通过走私运到中国,黄遵宪通过汕头洋务局获取该刊。
1902年春,他在读到该报第2期后便致函梁启超。1902年至少给梁启超写了7封信,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时还写了1封。
黄遵宪对梁启超寄予极大的希望,认为他的报刊宣传将能激发民族主义和促进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强烈地感受到要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国民的觉悟,以争取他们对变法的支持。黄遵宪坚信传播媒介是教育民众的工具,相信笔杆的力量能将消极的民众逐渐转变为有责任心的公民。
黄遵宪在身患重病后,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鼓励他继续努力,坦诚而热情地表露出自己对有关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的想法。他希望梁启超用二三年时间在《新民丛报》上宣传合群之道,让民众接受教育,为将来开议院作准备。梁启超没有辜负黄遵宪的期望,他精神饱满地利用报刊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
1904年春,黄遵宪患肺病,呼吸困难。临终前他做了一个关于梁启超遭暗杀的噩梦。他还作了一首记述梁启超的诗,在该诗的第二段,黄遵宪略述了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希望能活到中国宣告立宪的那一天。然而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故,享年57岁。 (摘自[美]蒲地典子著 闾小波译《中国的变法:黄遵宪与日本模式》,凤凰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