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8年刘师培(右四)、何震(右二)与柳亚子等在上海合影
1903年,对经学大师刘师培格外重要——正是在这一年,虚岁二十的刘师培来到上海,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林獬(即林白水)和邹容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很快成为至交,从此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
抛弃传统拥抱现代的决心
彼时刘师培学术水平究竟如何? 刘氏家族世代相传研究《左传》,可以说家学渊源,加之其天赋极高,自幼即显示出非凡的读书禀赋:八岁开始学习《易经》;11岁开始写试帖诗;12岁时已经读完“四书五经”,甚至连东西洋哲学,也无不及之;14岁上开始“治《晏子春秋》”,且非简单阅读,而是同时考察多种版本。
18岁,刘师培应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皆中,取得生员资格。次年(1902),19岁的刘师培参加乡试,获中第13名举人。乡试成功,刘师培本应沿着科举之路继续前行,但他已被西洋新学和反清革命潮流所吸引。就在这一年5月,刘师培撰写了《包慎伯说储跋》一文,其中有“吾观此书精义,大抵在于重官权、达民情二端,其说多出于昆山顾氏,行之于今,颇与泰西宪政之制相合”之语,可见彼时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已有了解。
但传统科举对年轻的刘师培仍有吸引力,1903年就是会试之年,若得中进士,等待他的就是入翰林院甚至南书房——这不就是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 故刘师培一面撰写以开办新学、振兴地方教育为宗旨的《留别扬州人士书》,一面准备赴开封会试。
1903年4月5日,刘师培在开封参加会试,考试一直顺利的他这一次却惨遭失败。此次会试题目较之从前已大不同,内容多偏实用且和各国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如第二场考试各国政治艺学策。这样的会试题目,已经具有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国情之意义。
考试失利显然对一向极为自信的刘师培打击很大——他在接触西方近现代文化后本来已对传统思想文化有所怀疑,此次失利更坚定了其抛弃传统拥抱现代的决心。
与章士钊的第一次相见
回到家乡扬州后,刘师培与地方进步人士接触增多,开始筹办“师范学会”以求提高教师素质。不久,他在上海《苏报》发表《创设师范学会章程》《论留学生之非叛逆》等文,很快引起《苏报》主笔章士钊的注意。
此后不久,《苏报》因连续发表推荐章太炎、邹容的反清文章,于1903年6月底被查封。章士钊、陈去病和张继等人于当年8月初创办《国民日日报》,继续鼓动反清革命,刘师培也开始为该报投稿,《黄帝纪年论(附大事记)》就是一篇重量级文章。
当时康梁(主君主保皇)一派用孔子纪年,而孙黄(主立宪革命)一派用黄帝纪年,故刘师培此文等于为立宪派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据章士钊所言他收到的稿件是刘师培由扬州寄来,“余初见此文,写在小小赫蹄(即纸张)之上,字细碎如蚯蚓,绝不似出自积学之士之手”,好在章士钊不是因字论文之人,此文才得以刊出。
刘师培与章士钊的第一次相见,则颇有戏剧性。据章士钊在《孤桐杂记》中所言:
夫申叔于光绪癸卯夏间,由扬州以政嫌遁沪。愚与陈独秀、谢无量在梅福里寓斋闲谈,见一少年短巾不掩,仓皇叩门趋入,嗫嗫为道所苦,则申叔望门投止之日也,时年且不足二十耳,自是混政与学而一之。
据陈奇《刘师培年谱》所言,其实刘师培去上海原因是想谋一个教职,但未成。“经王无生介绍,结识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蔡元培、章炳麟等人,思想发生变化,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名为光汉。与章士钊、林獬、吴敬恒、邹容、张继、陈由己(陈独秀)、谢无量等结交。”王毓仁(又作郁仁),号无生,1880年生。他在上海担任《神州日报》《民吁报》等主笔,宣传革命思想。刘师培在扬州常与王郁仁交往,受其影响很大,故才愿随他同到上海。
这次偶遇对刘师培显然无比重要——从此他和诸多第一流的政治家、记者、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成为好友、更是战友。
被章太炎看重并引为知音
1903年夏天,刘师培再次从上海回到扬州,是为了成婚。妻子名何班,两人婚后即回到上海,何班遂改名为何震,字志剑。这位女性到上海后成为最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刘师培则很快以“惧内”闻名于朋友圈。
据不完全统计,1903年刘师培所发表文章至少有十篇,诗词数十首,另完成著作三种。此外,刘师培还和友人一起创办或以主要撰稿人身份参与创办了《国民日日报》《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后更名为《警钟日报》)等,他直接参与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不少报刊的编辑前言、后记均出自其手。
就在1903年,刘师培写《驳泰誓答问》一文,他将此文送给章太炎指教,获极高评价。章太炎与刘师培结识不久,已引其为至交。一向不怎么瞧得起他人学问的章太炎甚至盛赞刘师培的《小学发微》为“妙达神指、精研覃思之作”。
这一时期刘师培所写文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阐释古典为革命途径,例如《中国民约精义》长达五万余字,就是运用渊博的古籍经典知识来阐释卢梭的《民约论》,证明中国古代经典与卢梭思想息息相通之处。其时章太炎、邹容和章士钊等人所写文章,主旨和刘师培大同小异,都是以复古之名行改革之实,从传统中觅得推翻清廷统治的理论资源。章太炎等人之所以看重青年刘师培并引为知音,即在这一点。
刘师培那一代文人,不仅坚信文学可以启蒙与救亡,而且更坚信刀与火的力量,故一手撰文一手拿枪,是文人也是武士。刘师培的1903年早已过去,他本人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顶着“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之称号撒手人寰,终年36岁。从1903到1919年,刘师培人生中究竟发生过什么,使得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则是绝非几句话可以说清的。 (摘自 11月30日《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