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马蹄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3日 ·[德]乌尔里希 劳尔夫·

(摘自董璐译《渐行渐远的马蹄》,线装书局2022年4月出版)

  当我们谈到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往往都会想到诸如蒸汽机、纺织机之类的伟大科技发明,也会联想起由这些发明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分工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仍然都是卡尔·马克思的孩子。

  生产的大工业化和日常生活领域的机械化,首先使得对能量的需求出现飞跃式的增长。蒸汽动力、对于水和风的利用的不断改善、电力的生成和使用、增加石油燃料的开采及有效运用都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对于动力能源的需要,主要部分自然必须通过力畜来满足。后来蒸汽机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但是可以看到,早期的重型蒸汽犁和蒸汽拖拉机只有在铺设轨道时才能使用;只有在相对小型、轻便的奥托内燃机和柴油驱动的内燃机的帮助下,公路交通的发展才能出现新的飞跃。因而,无论是(从火车站到乡村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是各项新发明之间大约一个世纪的鸿沟,都需要依靠马来跨越。18世纪末期,当运输的速度开始变成最重要的数值的时候,马超越了它在拉货方面一直以来强劲的老对手——公牛,登上了公路之王的宝座。在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马一直都是走向机械化的世界中随处可见、不可替代的动力载体。

  从人类首次有能力测量马的工作量到现在,已经过去300多年。测量的目的是进行比较:如果想要测量的话,首先要有测量标准;而且还可以用这种标准测量其他的力量。1688年7月10日晚上,巴黎科学院的成员们讨论着马的力量,并且将马力与人力相比。学者们通过一个特殊的仪器确定,一匹马能够在一秒钟之内将75千克的物品提升一米,这相当于七个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做的功。詹姆斯·瓦特发明了“马力”这个标准单位,而这个单位直到今天仍然保留了每秒75千克/米这一比例关系,尽管大部分国家早已用千瓦来代替马力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做功单位。

  直到19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出现,以及之后汽车(公共汽车、货车、拖拉机和各种类型的履带式车辆)数量不断增多,有“燕麦发动机”之称的马才开始受到争议。火车最终在功效、速度和耐力上大大超越马,这是经过了两代人的时间才得以实现的。

  19世纪的最后一代人认识到,马是花费巨大的发动机,容易损坏而且不可靠。由马提供的动物性能量比电力产生的或者内燃发动机供应的能量要更为昂贵。1899年,在德国的一份交通杂志上有人这样写道:“因为不满足而将马从铁轨上排挤走的机器,现在又开始将马赶出马路了。机器更轻便、更有力、更迅速、更有耐力、更清洁、更容易掌控,而且在满足了一定前提条件时,现在它也已经更经济实惠了。一旦某些条件得到满足,从而使得无须马力的自驾车的价格能够大大降低,作为驮畜的马就会从街道上消失。”

  尽管威廉二世仍固执地宣称,汽车“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他相信未来仍属于马,但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什么时候发生最大规模的能量来源的转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