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旱烟的国脚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7日 ·刘 齐·

青年倪继德

  世界杯开赛,我特别想念一个人,他叫倪继德,是我相交几十年,从小到大一直尊崇的兄长,也是享誉足坛的一代名将。

  上世纪60年代,倪继德以辽宁足球队前锋的身份,入选中国足球队,前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当时的中国队,拥有一批赫赫有名的国脚,比如被誉为“万里长城”的中国第一守门员张俊秀,再比如后卫孙宝荣、前卫张京天、前锋陈家亮、丛者余、张宏根等等。倪继德入队时才19岁,是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

  倪导说,当年他们那一批球员,虽然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但是待遇上并不像外界想象中那么优越,跟今天一些高薪球员更是没法比。在国内训练和比赛,吃住条件都一般,出了国,有时条件还不如国内。哪能呢?我有点儿不相信,“在海外,好歹你们代表的是国家,是被人高看一眼的外宾。”倪导笑说,若不是亲身经历,他也无法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世纪70年代,他们曾受命出访非洲,一连到四个国家参加比赛。菜品的好坏、合不合胃口暂且不论,关键是主食,准确说,是主食的分量,许多时候都供应不足,一个个人高马大的壮小伙子,只好肚子瘪瘪地上场比赛。友谊商店、外宾特供、津贴、补助、营养品等等,想都别想,招待性的糖果香烟?更是没门。为了节省,大家都是自带烟叶和烟纸,堂堂中国的足球健儿,竟然怀揣土掉渣了的烟荷包,叼着手卷的“大炮”,一口又一口,将气味浓烈的中国旱烟,徐徐喷向异国天空。

  如此艰苦情形并没有让倪继德和其他球员抱怨、泄气,众人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为国争光,完成了比赛任务。倪导不无骄傲地告诉我,那一次,全队共进32个球,其中有29个,是他射进去的。当时他已经28岁了,还像二十出头的“生荒子”那样,在场上不惜力地奔跑、拼抢。

  年龄渐长,倪导退出现役,在辽宁队当教练,教徒弟,默默干了10年,带出一批人,开创了新局面。从1984年到1993年,辽足每年获得一个冠军奖杯(共九个全国冠军和一个亚俱杯冠军),被称为“十冠王”。媒体和球迷公认,这个“十冠王”的基础,是倪导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打下的。这时,他又服从安排,将队伍交给别人去带而毫无怨言。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倪导和我相约,一起在沈阳看球评球,不料因为临时有事,我只能在微信中跟老大哥交流观感,而错过了当面聆听这位足球名宿评点赛事的珍贵机会。那届世界杯过后不久,倪导因心脏病发作,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足球事业,终年78岁。   (摘自12月2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