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我国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曹凤岐(见图)逝世,享年77岁。
曹凤岐,1945年7月12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65年进入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曾参与《证券法》起草
曹凤岐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股份经济、金融与证券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他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是在国内比较早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学者之一;是国内比较早地提出必须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制的学者之一;是在国内最早提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的学者之一;我也是在国内最早提出建立股票市场,发展证券市场的学者之一。”曹凤岐曾说。
近年来,曹凤岐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上,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不断做出自己的努力。1992年7月,曹凤岐参与了《证券法》的起草工作;2003年,成为《证券法》修改小组顾问组成员。回忆起当初《证券法》的起草过程,曹凤岐直言“不容易”。“当时大家对证券市场的认识不足,这个市场到底该怎么去规范?大家的看法不一致,争论不休。”曹凤岐回忆,“甚至,我还跟人拍了桌子。”
“1992年7月我们开始起草《证券法》,一直到1998年才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用了六年半的时间。这部法律的实行对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很大的积极作用。1999年,我们又开始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这部法律在实施和修改后,对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是一个很大的规范。”曹凤岐曾回忆称。
曹凤岐曾表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实际而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人民。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经济改革理论与方法,是每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酷爱写诗的微博大V
对于金融、经济专业的学子而言,曹凤岐的名字并不陌生。曹凤岐在1989年编写的教材《货币金融学》曾经影响了无数金融学子;由曹凤岐等人主编的《证券投资学》更是许多人认识证券投资的启蒙之作。
曹凤岐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创设人之一。1993年12月,在厉以宁及曹凤岐等人的推动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北大工商管理学院在北大经济管理系和北大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1994年9月18日,北大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的合作办学协议落定,北大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曹凤岐分别担任第一任院长、副院长。
2011年4月24日,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设立。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是经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批准设立的一个专项基金,主要由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曹凤岐教授和弟子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捐助而设立,首批募集资金600多万元,其宗旨是加强金融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2021年4月,曹凤岐获得了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曹凤岐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支持北大金融教育,培养人才。
曹凤岐酷爱写诗,常有触景生情之感,喜欢用诗的形式来抒发。在获奖之际,他也用一首《获得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有感》表达他的感想:
获得终身成就奖,如此殊荣哪敢当?年轻胸怀鸿鹄志,金融报国力图强。银行改革探新路,资本市场有主张。溪流只为江海阔,千回百转奔前方。
曹凤岐也是一名微博拥有700万粉丝的大V,翻看曹凤岐的微博发现,他常常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十分关心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态。就在今年7月13日,曹凤岐在微博发表《七十七岁生日有感》,称“回首走过风雨路,无怨无悔心觉甜。一生辛苦得回报,笑看桃李已满园”。
2018年,曹凤岐出版了回忆录《坦荡人生无悔路》,介绍了他成长、发展和奋斗的历史。曹凤岐说,这本书不仅是他本人坦荡人生的记录,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史,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史,是东北基层的生活史,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建史。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曹凤岐曾表示:“虽然路途艰辛与曲折,但是我自己努力了,我付出了,我感到欣慰。对我走过的路,我无怨无悔,多年来我确实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努力践行着……”
( 摘自12月22日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