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书信,一般遗憾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30日 ·简平·

  夜深,我独坐灯下,一封封地重读从前的信函。

  当年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本科自学考试时,徐中玉先生亲自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给我很多的帮助,我们也由此结下了师生友情。后来我先后在几家报刊主持文学栏目,多次向他约稿,他总是专门给我赶写稿子。

  1995年11月,徐先生应我之约,写了一篇随笔《坚持运动,随遇而安》,发表在当年第12期《康复》杂志上。文中,已过80整岁的徐先生娓娓而谈自己的过往经历和现下的日常生活,那些独特的人生感受十分诚挚,也充满智慧。

  按照规定,杂志社的编务会给发表文章的每位作者寄赠一份样刊,而我生怕出什么纰漏,就自己动手开了信封,给徐先生寄去了两份杂志,不过,用的是普通印刷品邮寄。不料,1996年2月2日,我忽然收到徐先生的来信:稿费也已收到,但刊物至今未见,也已买不到。今天打电话给编辑部,知你已调电视台工作,也好。不知能否设法寄一本来看看。

  不消说,是邮寄的杂志不知在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收到信后,我即找到杂志社原先的同事,请他们帮忙再寄。可惜的是,他们回答我说编辑部已一本都不剩了。现在想来,徐先生一定是失望的。

  我调到电视台后,在《上海电视》周刊做了近10年记者。1996年4月,听说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要来上海出差,我即与她联系约采访。那天,我跟于老师约好在广电大厦见面,当我提早一些时间到大门口迎候她时,发现她比我还提前到了。

  于老师在1981年组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很多观众盼着她能重返银幕,她本人也希冀着再攀艺术高峰,但为了孩子,她推掉了片约,全身心投入儿童电影事业之中。于老师对我说,这样做更值得,因为整个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比她个人来得更为重要。

  这篇采访《又见于蓝》在《上海电视》周刊刊出时,配了摄影记者在我们交谈时所拍摄的于蓝老师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拍得非常传神——于老师眼神看向远处,目光坚定,一头短发显得格外精神。我用挂号邮件给于老师寄去了杂志。4月30日,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这张照片可否给她一张留念。

  看来,于老师对自己的这张照片也很满意。我即告诉摄影记者,并问他能否再冲印一张送给于老师。但后来这事没有了下文。

  如今,重新展读徐先生和于老师的信函,两封书信,一般遗憾,我为自己没有达成他们的心愿深感内疚。    (摘自12月29日《 解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