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上流行红裙子》(见图)拍摄于1984年5月28日至12月19日,共206天。1984年,对于中国大地,对于上海来说都很特殊——1984年5月,扩展为沿海的上海、宁波、南通、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最终形成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影像
《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片名出现的镜头中有“长春食品店”的招牌——“哦,淮海路啊。”作为标志性的食品商店,长春食品店是上海人一眼能想到地点的“密码”。开设于1952年的长春食品商店,是原卢湾区的第一家国营食品商店,自1958年迁址到淮海中路后,直到今天依然生活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部1984年12月上映的电影中,像“史笔”一样勾勒了那个时间节点的城市风貌:街道上便于瞭望的高脚交通岗楼、刷着黄色或蓝色的巨龙车、马路边的扶手栏杆、逼仄的弄堂、弄堂里玩耍的小孩、烧煤饼炉子……当那些消失在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迹再一次出现时,观众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在一帧帧影像中重逢。
故事发生在上海固然因为剧本设定,但细究起来,上海长期与纺织行业有着紧密的渊源。近代,上海发达的纺织工业成了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之一,在火热的革命年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了影片的镜头里,还可以看到至今老上海们惦记着的老牌子:“鹅牌”“天马”……
也许正因为当时上海地区纺织工业发达,据当年采访影片的记者报道中可以看出,在那场扣题“红裙子”的“展裙”片段,竟是一次让主创们难忘的挑战:在第一次“试展”时,几位女演员穿好“行头”出现在繁华的淮海路上。“不料她们的裙子不但没有引来叹为观止的目光,而且较之街头青年们的服装,无论款式还是色彩都大为逊色。”制片主任刘振中所说的这个场景,让人想到曾经流行的一句上海童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勿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有意思的是,这首童谣的变体也被作为刻画生活的素材,拍进影片。
“试展”铩羽而归后,当晚摄制组就召开了“紧急会议”。而后,整个剧组兵分两路,一组前往广州“几乎跑遍羊城的服装市场”,另一组则邀请了专家们设计服装的最新款式。“据说这场戏里演员们穿的连衣裙、百褶裙、喇叭裙、旗袍裙、太阳裙……都具有领导新潮流的水平。”观众也会在影片最后“上海服装鞋帽公司商品研究所协助拍摄”看到互助的痕迹。
红与灰
影片不仅拥有“生活截面”的物质质感,还像琥珀一样,留下那个时代的精神痕迹。
剧组走进人民公园,将镜头推向至今还有遗风的英语角——在女工宿舍中,星儿和葛佳与同事们看完中国女排击败美国队后,影片接上了这组“展英语”的镜头——像“展裙”一样,人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葛佳说:“这叫思考的一代,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影片故事具象为时装,更具体地说是时装中色彩的变化。影片里有两次关于色彩的对话:第一次是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内举办的展会上,由赵静饰演的劳动模范陶星儿向日本友好城市的媒体介绍目前上海的服装变化:“变化很大,男女老幼穿灰、黄、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都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第二次则是在影片三分之二的地方,由模特老师介绍的“目前国际上流行三种颜色:白的、红的、黑的。白的表示纯洁,黑的表示端庄,红的表示热烈大方”。
红色的热情,新款式背后是更为开放大胆的审美倾向,让影片除了刻画人物内心矛盾之外,呈现出一种较为激进的面貌: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片中男主角不断告别过去,从农场来到工厂,再由工厂前往公安局工作。据说这个形象在话剧出现时,已经成为一个当时人物形象中的“新人物”,“使众多青年狂热迷恋”的同时又让许多年长观众“大惑不解”。“不要为过去申辩,而要为将来努力。”他在向女主角电话告白时的这句台词,似乎揭示了创作者、角色与狂热迷恋的青年观众的心理动态。 (摘自《大众电影》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