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编剧王兴东找到卢奇,聊起一个很特别的剧本。这是一部讲述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里下放三年的电影,是以往影视剧里从未表现过的历史片段,卢奇很兴奋,而在王兴东心里,卢奇就是饰演邓小平的不二人选。自1988年拍摄《百色起义》到2004年,卢奇已扮演了16年邓小平。
2020年,又一个16年之后,电影《邓小平小道》(见图)正式开机,2022年,这部电影终于与观众们见面。此时,卢奇也已与剧中邓小平的年岁相当,一切都是刚刚好。
从“邓选”里找寻小平印记
198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影片《百色起义》,导演组兵分三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其中一路就来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在档案室里见到了卢奇饰演孙中山的剧照。
1986年,电视剧《孙中山与宋庆龄》选拔演员,导演组听说四川人艺有个演员长得很像孙中山,便寻来试镜。这是卢奇第一次饰演伟人,形象确实很接近,这时候,旁边有人说:“我看你也能演邓小平啊!”
仅仅两年后,他就站在了电影《百色起义》的副导演面前,参与片中一号人物邓小平的选角。十多年的表演经验,造型师的妙手加持,再加上卢奇是重庆人,天然有方言上的优势,让卢奇的试镜很顺利。
带着忐忑,卢奇背着一堆资料走进剧组。昔日的经验在面对邓小平这个人物时,卢奇犯了难。不会抽烟可以硬学,体态动作可以模仿,可25岁时的小平同志是什么性格?在战争中又是什么样子?影视剧中找不到先例,无可借鉴,试拍是意料中的不顺利。导演陈家林对卢奇点拨道:“要想在某一场戏里表演小平同志的整个精神实质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各种场景中,一点一滴地体现,最后连接起来看,小平同志的形象才有可能丰满。”
这番话让卢奇眼前一亮,似乎摸到了塑造邓小平这个人物的法门。他又坐到了那一堆资料中,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反复阅读《邓小平文选》,不是要学习讲话的内容,而是要从小平同志的讲话和文章里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处理事务的方法以及工作作风。反复查看有关小平同志的传记,不是要背下他的履历生平,而是要从中了解他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坎坷经历和为人处事。
经过这样一番功夫,卢奇在摄像机前逐渐放松自如了起来,还越来越能抓准小平同志在某一瞬间的情感状态。如准备去百色的前夕,部队在江边搬运军火上船,这时邓小平接到当时中央来信后怒不可遏,本来剧本中并没有骂人的台词,但卢奇在揣摩角色时,觉得在这个地方邓小平应该骂点儿什么,才符合“小钢炮”的性格,也符合历史的真实。于是卢奇的表演变成半晌无语后,将烟狠狠地扔到江里,回头激动地骂了一句:“滚他妈的蛋!要是照信上说的办,只有断送革命。”用四川口音说出来,格外有感染力。
扮演老年邓小平的“艰难感”
1990年,凭借《百色起义》中邓小平的角色,卢奇获得了第10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从此卢奇连续在多部鸿篇巨制的影片中扮演邓小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特型演员。
伴随着表演经验的丰富,卢奇在形似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得到了邓小平家属的“官方肯定”。小平同志各个年龄段的走路姿态,讲话时的手势,语音里习惯的重音和停顿,甚至抽烟时手指的动作和位置,他都能精准模仿,并形成了肌肉记忆。此外,这些年里卢奇还走访了很多小平同志当年的战友,有了准确生动的参考,填补了形似上的一些空白。
可光有形似就够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决战》里,一个纵队司令向邓小平伸手要援军,邓小平说:“别说你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全都拼光了,其他的部队也照样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段戏里卢奇有意控制了一下节奏,不能过缓,过缓就会缺乏力度;也不能过快,过快则显得不冷静、不成熟,而是要干净利落,力道十足。
2002年,卢奇走进了电影《邓小平》剧组,要扮演老年邓小平,“艰难感”也到达了做特型演员以来的顶峰。毕竟,全国人民都曾经常在电视上新闻里见到老年的小平同志。这是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所以台词大多是各种会议以及讲话的原文,卢奇不仅要模仿老年小平的步伐体态,还要一遍一遍看录像,听录音,仔细揣摩每一句话的语音、语气、节奏和重音,去探寻邓小平当时的内心,这样在表现有原文参照以外的台词时,才是有灵魂的。
返璞归真让伟人引情感共鸣
在江西的这三年多里,邓小平从伟人变成了平凡人,从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变成了工厂里的钳工老邓,这是邓小平的人生低谷,却也是卢奇得以更加深入小平内心的创作机会。
在剧本中,作为钳工老邓,他是被工友们尊敬并照顾的。为了让老邓上下班能少走些路,更安全些,工友们给他辟出这条邓小平小道,而在围墙洞开的那一刻,卢奇脸上挂着微笑,对工友们说的是:“早上好!辛苦你们喽!”这语气,流露出他回到群众中的那份踏实和欣慰。
作为父亲“老爷子”,他是对子女爱得深沉的。他在儿子飞身跃下的噩梦中惊起,可等真的见到儿子时,却表现得一如往常,高兴地碰碰儿子的肩膀,就好像那个轮椅不存在。夜里两小时就帮儿子翻一次身,给儿子擦洗,陪儿子打牌,总以乐观去面对艰难困苦。
作为丈夫“老兄”,他与妻子是相濡以沫的。雪地里,他拉着妻子的手,相互扶持地走在小道上。低血糖晕倒,醒来后第一个动作是握住卓琳的手,抚摸妻子的脸,无声地安慰着。
王兴东的剧本只给了卢奇寥寥可数的台词,因为中年以后的邓小平本就话语不多,身处逆境时言语更少。对于卢奇而言,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他的强项。
于是,在银幕上观众们看到了背对着儿子时才忍不住泪流满面的老父亲,看到了半夜里颓然坐在楼梯上仰面凝视的老邓,看到了抿着坚毅的嘴唇走在这条小道上的邓小平。引发观众情感共振的《邓小平小道》,不仅因为表演的返璞归真,更因为人物的返璞归真。
演“好”一个人,和演好一个“人”,卢奇都做到了。 (摘自1月31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