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这两年的综艺节目,可以发现社会情绪已成为节目创作的重要抓手。
怀旧:复兴曾经的文化与生活
在2022年的戛纳电视节上,国际知名的节目模式专家维吉利亚·慕斯勒用“复兴”一词来总结当下的节目创意趋势,很多似乎已经过时的综艺节目题材或形式得到了重生。
这种情绪造就了2022年口碑最好的“黑马”综艺——由2007届《快乐男声》选手们担任嘉宾的《欢迎来到蘑菇屋》和《快乐再出发》。从当年参加比赛至今,“0713再就业男团”已经有超过15年的情谊,如今通过节目在公众面前重聚,无论是他们毫不拘谨、直来直去的玩闹,还是在随时随地的即兴创作中展现出的音乐才华和默契,都让观众再次重温自己和嘉宾共同经历过的青春。
同时,音乐类节目也打起了“怀旧”牌。从《乘风破浪》初舞台上王心凌的《爱你》,到《时光音乐会》中田震、孙悦等淡出荧屏多年的歌手唱响记忆中的旋律,再到《我们的民谣2022》(见图)几乎将国内代表性的民谣歌手一网打尽,让文艺中年和青年们在一首首曾循环播放的歌曲中热泪盈眶。
而从《声生不息》中《海阔天空》《东方之珠》《下一站天后》等歌曲的现场大合唱版本在网络刷屏,到《无限超越班》里重现《金枝欲孽》《使徒行者》《冲上云霄》等经典港剧的片段引发热议,热门的综艺里,香港的艺人、音乐、港剧等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香港的这些文艺作品曾经深刻构建了大众对于流行文化的记忆。
快乐:寻找释放压力的出口
近两年的综艺品类中,喜剧类节目最受观众欢迎。
在电视端,总台打造了《金牌喜剧班》《喜剧的喜聚》等节目,寻找和培养优秀的喜剧传承人。互联网喜剧节目则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喜剧厂牌“团综”的集中亮相,如《象牙山爱逗团》《麻花特开心》《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搞笑段子、短视频广泛传播,大众审美趣味也不断提升,对长视频喜剧内容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可以看到语言类和舞台小品类两种主流喜剧产品,是如何在互联网语境下,契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的。
陪伴:社交、情感类节目
一段时间以来,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在社交网络持续发酵,人们不仅在表达“我是谁”,也在寻求着认同感、归属感。《毛雪汪》主打的便是消除社交距离的好友陪伴。毛不易和李雪琴二人在客厅的场景里,与每期到访的嘉宾吃饭、聊天、看电视,展现出最舒服的情绪和状态。
在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人们越发意识到社区关系的重要性,《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二季继续展开了一场社会生活实验,在其构建的社区场景下还原了个体获得群体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以《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相遇的夏天》为代表的恋爱社交真人秀,通过对当下年轻男女的恋爱新模式的洞察来保持自身的创新。
《令人心动的offer》《闪闪发光的你》《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等职场类综艺则通过呈现各种自带光环或神秘感的行业吸引观众的目光。
2023年,我们的生活逐渐回复常态,但情绪价值或许仍将主导今年的综艺节目创作。 (摘自1月23日《文汇报》 彭侃 刘翠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