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出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书籍
竹内实先生(1923-2013,见左图)是我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结识的一位研究和翻译毛主席诗词的知名日本学者。竹内先生用汉语介绍自己时常常风趣地说:“我姓‘竹内’,名叫‘竹内实’。中国朋友乍一听都感到奇怪:竹内是空的,应当是‘竹内空’,怎么是‘竹内实’呢?”
“有重要人物要会见”
1955年春,我作为“中国贸易代表团”的一名翻译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在日方的主要翻译当中有一位最年轻的,而且汉语说得很标准的青年,他便是竹内实先生。
竹内实先生192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他的父母是日本爱知县人,曾在山东经营旅馆生意。父亲去世后,1934年随母亲移居长春,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相当于初、高中的商业学校。竹内实在中国生活了19年,直至1942年才回日本。1946年,竹内实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中国文学。竹内实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中国研究第一人,是日本战后中国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60年6月,日本著名作家野间宏率文学代表团访华时,竹内先生是这个团的一位成员。陈毅副总理会见代表团时,我被临时调去做翻译。我高兴地在相隔五年后又见到了竹内先生。代表团一行离开北京后到上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竹内实在《文艺春秋》杂志特刊上发表的回忆录中写道:
中国方面事先没有告知我们具体的日程安排。那一天,吃过晚饭后,要我们稍事休息,等一下。不一会儿,说“有重要人物要会见”,便用汽车把我们送到……灯火通明的一个大厅。先到达的人,与一位身材高大的人握手。很快地,我终于弄清楚跟我们握手的那个人,就是毛泽东。因为我压根就没有想到他会跟我们见面。透过黯淡的夜色,我看到他的眼睛炯炯发光。
我们每一个人都握了手。我是最后一个握的。我感到他的手意外地柔软。我曾先入为主地认为,革命家的手一定是粗粗拉拉的,所以感到不可思议。我的感觉是:他,温文尔雅,就好像刚才还在深宅的书房里沉浸于读书之中。
“书斋人毛泽东”
那一天,周总理也在场。翻译是赵安博,他曾在日本的第一高等学校学习过,后潜回延安,参加了抗日战争。在延安时,他就给领导人做过日语翻译。竹内实继续写道:
我们合影留念后,往另一间屋子移动时,我拼命地凝视毛泽东的后影。他比紧跟其后的野间宏,个子要高,肩也宽,而且令人感到很壮实。
我忽然想起绘画中画的猛虎。高高隆起的双肩跟那画中的猛虎一模一样。总体来说,他骨架很大,没有中国南方人的那种柔软的感觉。
他开始跟我们谈话,声音极低,似乎只有坐在他身旁的翻译赵安博能听见。他说“美国”一词时,发音不是“meiguo”,而像是“maiguo”,我听到后,多少产生了些满足感。因为我总有一个想法:要理解他的话,理应直接听中文。就像“谆谆而谈”一词所形容的那样,他断断续续、轻声而淡淡地压低了声音,似乎像在喃喃细语,有时又好像要请坐在他身旁的周恩来确认似的。我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拼命记录赵安博翻译的日语。
前几天,我又翻开当时的记录看了一遍,发现毛泽东当时原原本本讲述的日本形势——他对于在东京反反复复举行反对修订日美安全条约的游行示威发表的见解。另外,他也谈及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思想变化。说实在的,对于这一部分我尤其感到极大的兴趣。
“我曾经想当一名小学教师”。(毛泽东的)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当时就决定要相信我的直觉,那就是我今后要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非革命家的毛泽东,确定为书斋人毛泽东。书斋人,冥想家,一位与其说是“动”不如说是“静”的人,这就是我对他的概括。
进入毛泽东的诗词世界
1964年秋起我在日本做常驻记者,记得是1965年四五月份,在东京一家书店不经意地发现一本《文艺春秋》社出版的新书《毛泽东:诗与人生》。作者是武田泰淳和竹内实。这本书不仅用日文翻译并注解了毛主席公开发表的37首诗词,而且还加了解说。
关于这本书,出版的经过是这样的。在竹内实与毛主席会面四年后,中国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一书,竹内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寄给他一本。偶然间,他拿给日本一家出版社的朋友看,他们建议竹内把它翻译出来。
恰巧武田先生要去北京,竹内委托他购买当时中国出版的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武田买了一套带回。竹内在翻译诗词原文时,译文力求一听即懂。为了要了解毛泽东吟诗填词时置身于怎样的环境,竹内在日本只能依靠读革命回忆录来汲取资料。于是,竹内被毛泽东诗词引导着,开始追溯起中国革命史。同时,还参考了军事博物馆发行的红军长征地图。
1965年5月,《毛泽东:诗与人生》终于出版了。出版社一登出广告,尽管书还没有发行,书店里的预定单早就到了。出版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载了书评。竹内说,他对日语译文倾注了心血,努力传达出其文学的味道,而不加自己的评论,诗句的注释也尽量详细。他想,这样可以使读者引发自己的感受,直接进入毛泽东的诗词世界。
那本书虽然署了竹内实和武田泰淳两个人的名字,但真正的作者是竹内实。关于这一点,武田泰淳在《后记》中也写道:“本书的原稿全部出自竹内实先生之手,我连一行字也没有写。我只是把两次访问中国获得的资料提供给竹内先生,而且在几次碰头会上提了一点意见而已。如果说本书有优点,那全是竹内氏努力的结果。”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如此完整、全面而又高质量地翻译介绍毛主席诗词的,恐怕竹内实先生是第一位。
(摘自《作家》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