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在北大时的工资单
民国教授,多是一人工作,养一家人。他们的月薪,特别是退休金、抚恤金究竟是多少?
月薪
1914年,教育部颁布《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薪俸暂行规程》,规定大学校长支月薪400元;高等师范学校及专科学校校长支月薪300元;大学专任教师,支月薪180-280元。
1917年5月3日,教育部颁布部令第三十号《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规定:正教授分六级,月薪400元、380元、360元、340元、320元、300元。本科教授分六级,月薪280元、260元、240元、220元、200元、180元。
月薪明确了,关键是物价。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周作人、胡适在薪水之外,还有稿费或版税收入,两人都买了四合院。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月薪260-400元。但当时南北尚未统一,各学校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较大差异,基本上是就低不就高。
当时,中央大学标新立异,一度在教授聘任上,高职低聘,原来的教授,聘用时一律称为副教授,薪水相当于原来教授。其施行两年即废止。
相对于北京教授买四合院,20世纪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多位著名教授都买到或自建起带花园的两层小洋楼。
1940年5月11日-13日,教育部第一届学术审议会在大学教授、副教授等薪额上,制定了明确标准。这里只展示教授的九级标准:600元、560元、520元、480元、440元、400元、370元、340元、320元。这个九级教授薪额标准直到1947年7月,一直没有变化。出台这个新标准是因为自1937年6月至1940年6月,重庆的物价涨了17倍。而中央大学教授还只能领取八折月薪。这个标准直到1947年8月开学才有所改变。教授薪水统一上涨20元,最高薪水由600元上涨为620元,坚持到年底。
教育部当时应对高涨物价的唯一办法就是,根据每年、每月不同物价,给教授米(面)贴。因为物价涨在前,补贴在后,稍稍滞后的标准为:每月补助大致可以购买100斤米(面)的法币。教授收入相对稳定,彼此之间差距不大。若人口多,在暴涨的物价下,教育部给100斤左右的米(面)贴,也只是小补。同样在西南联大,同等月薪,三个单身教授金岳霖、叶企孙、陈岱孙的生活水平,与闻一多一大家人的差距就很大。
退休金
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崩离析,这期间的许多教授并没能享受到领取退休金的待遇。
这里主要说在中央大学享受到退休待遇的王瀣。王瀣(1871-1944)是“四书”专家,同时又是《红楼梦》专家。日军围城前,中央大学入川,王瀣年高病缠,滞留南京。贫病交加之时,弟子钱堃新致信在教育部的同学张廷休,给王瀣每月120元生活补助,自1938年9月始。
1939年3月,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为王瀣办理正式退休手续,随后向教育部、财政部为他申请年度退休金1050元(每月87.5元),由在重庆的弟子钱堃新、胡焕庸代领转寄。
王瀣抗战前月薪380元,执教30多年,68岁退休,在职应得月薪为350元,退休金只能领取原月薪的四分之一,所以每月可得87.5元。这点钱根本无法支付一家三口人在南京的生活费用。他在教育部任职的学生张廷休、吴俊升,只能单独为他想方设法,特支一份补助。
1942年1月21日,教育部停发王瀣120元生活补助费,改为每月特支经学专题研究编辑费300元。由于物价暴涨,王瀣1943年度养老金由原1050元,增至2100元,即每月175元。1944年1月10日,胡焕庸等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为王瀣申请两万元医疗补助。这两万元,在当时重庆只能买370多斤大米。
抚恤金
王瀣1944年9月25日去世后,弟子又积极为其家属申请抚恤金。这里说的抚恤金是指死亡抚恤,无关乎伤残,是政府给死者家属的一份短期生活保障。
1923年11月24日,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刘伯明(1887—1923)在南京因病去世。28日,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致刘伯明夫人陈芬资信,通知抚恤刘伯明办法,即赠治丧费600元,家庭善后费3000元。这个“善后费”3000元,即抚恤金,是依照刘伯明月薪250元,发给一年的数目。
1935年10月8日,嗜酒的黄侃因胃大出血去世。17日,国民党中央常会通过决议,给治丧费3000元,交湖北省政府营葬,抚恤遗孤。11月13日,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为黄侃因病故向教育部长王世杰呈请抚恤金9120元(月薪380元,应给24个月)。
黄侃子女众多,每月得薪资,多房子女分配后,又陷入困境。到中央大学后,他一直领教授的最高月薪,虽有月薪380元的稳定收入,同时在金陵大学兼一份教职,但入不敷出,不得不靠为人撰文写字,换取银两。
1939年1月17日、3月17日,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中央大学教授吴梅相继病逝。教育部给钱玄同抚恤金9600元(去世前月薪400元,发给两年),给吴梅抚恤金9120元(去世前月薪380元,发给两年)。
刘伯明36岁、黄侃50岁、钱玄同52岁、吴梅55岁,均未能高寿,虽未尽其才,但学有传人。
(摘自《随笔》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