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先生对自己的文章,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洁癖”:他在一篇题为《谈慎》的文章中写道:“新写的文章,我还是按照过去的习惯,左看右看,两遍三遍地修改。”文章排出了清样,他还要再次校读。文章见报之后,他还要从头至尾再看一遍,确认无误,方才放心。
古人把发现并指正自己文中错字者,习惯于称作“一字之师”。可见对高眼纠错,历来十分重视且尊敬有加。孙犁先生晚年,眼睛老花日渐加重,阅读的难度明显加大。他常常嘱咐熟悉的编辑们多看几遍,以免疏漏。这时,就发生了一件被后来人津津乐道的“小田挑错”的趣事。田晓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任《文艺》双月刊的文书,一个稚气未脱的圆脸小伙儿,他当时的本职任务之一,就是担任孙犁与编辑部之间的“信使”,帮助传递信件和稿子。在孙犁先生去世后,他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披露了这桩趣事的原委──
那是1987年春季里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孙犁同志的信件来到他家,把信件放在写字台上,他也照例热情地招呼我坐下。他从写字台的抽屉里取出刚写完的稿子,递给我:“晓明,这篇稿子复印后先别寄出去,你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我接过稿子,有些不知所措:“那可怎么行?我没有资格给您的作品挑错别字。”孙犁同志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年岁大了,稍不留神也可能出现错别字。年轻人眼神儿好,你试试看。”我拿着稿子,慌忙与孙犁同志告辞后,回到报社,把这件事讲给主编。邹明同志笑着说:“好啊,这也是一种锻炼!”复印完稿件,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才发现了一处别字。经查词典后,才敢确认。我用铅笔改过后,将稿件送给孙犁同志。他看见那个改过的字后,一边高兴地说:“晓明,多读点东西是有好处的。”一边用钢笔将那个字改正过来。
(摘自2月21日《天津日报》 侯军文)